老北京的故事(九五九)法文学校

标签:
开始引进国外教育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九五九)法文学校
法文学校的全称是天主教圣母会法文学校,旧址在西城区前门西大街137号。就是在宣武门十字路口东北角天主教堂就是南堂东侧。1984年被公布为第三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当年利玛窦创建的教堂很小,后经汤若望重建为20米高的巴洛克式大教堂。后几经兴废,至1900年再次焚毁,1904年后又重建现在的北京南堂,才有旁边的法文学校,可以通过1900年前与1904后的老照片看出建筑的变化,以及照片右侧后来才出现的法文学校,此学校历史已过百年。
法文学校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由南堂天主教圣母会创办,后为法文专科学校。由法国工部局管理,圣母会修士任教,重点培养法文人才,教师一面教书一面传教。学校全部招收男生,毕业时由法国授予学位。每届获得前两名的成绩优异者,还可以保送去法国学习深造。学校西侧原为南堂小学,法文学校曾为南堂中学,均隶属天主教圣母会。
1921年后改为南堂小学,1943年改为南堂中学,均属天主教圣母会。建筑面积5 000平方米,前出轩式二层楼建筑。后为职业中学使用。1984年与南堂共同被公布为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系东至学校旧址二层楼南端东墙,南、西至规划红线,北至三十二中北围墙及工厂北墙。
法文学校采用三面围合式砖木结构,属于近代折衷主义建筑风格,没有固定范式,中西风格结合,建筑比例均衡,展现出纯形式美。
天主教圣母会法文学校旧址在宣武门教堂南堂)东侧,只有一墙之隔。这组中西合璧的二层楼建筑,大门朝南,东、西、北是前出廊子的二层楼,东、西、北三面是教学楼,包括教室、学生宿舍、图书室、实验室等,庭院当中为就是体育场。建筑平面呈凹字形,体现了清末民初时期的建筑风格。南面为大门,砖木结构,由红砖和青砖相间砌成,楼房的内侧面为拱形砖柱式走廊,门窗均为红砖砌筑的拱形外框,屋面为坡顶板瓦,整组建筑连为一体。窗子的装饰用了砖雕线条,手法简单,但是效果流畅美观。旧址具有近代折中主义风格,建筑为砖木结构,砖砌拱券门窗,红色铁皮屋顶,斑驳的外墙诉说着学校经历的沧桑岁月。建筑门洞上刻有“1908”和“法文专门学校”字样。外墙上有北京市文物保护碑,还立着北京市说明牌。
校内建筑由一组中西合璧的前出轩式二层楼建筑构成,建筑平面呈凹字形,体现了清末民初时期的建筑风格。南面为大门,东、西、北三面是教学楼。砖木结构,由红砖和青砖相间砌成,楼房的内侧面为拱形砖柱式走廊,门窗均为红砖砌筑的拱形外框,屋面为坡顶板瓦,整组建筑连为一体。
从1953年起,这里先后作为北京市教师进修学院、北京市第三十二中学、北京市外事服务职业高中的南校区、北京市外事学校。现在是北京市西城区京华实验学校,是一所小学、中学连读的学校。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西边的139号红楼虽然是幼儿园,但是样子和法文学校完全一致,不知道历史上是否是整体。但是留下了历史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