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九三二)倚虹堂

标签:
古老遗迹为今所用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九三二)倚虹堂
倚虹堂在西直门外高梁桥之北,长河北岸,因依桥而建,故名倚虹堂。是清代的码头行宫,是乾隆皇帝生母崇庆皇太后六十大寿乾隆十六年(1751)所建。因时值三九,为免皇太后走陆路受了风寒,遂以暖冰床从畅春园沿长河冰道滑抵高梁桥,然后再换乘万寿大轿过乐善园入城。乐善园建于明代,原本的东宫门是如意门,万寿大轿无法通过,于是乾隆便下旨拆除东宫门,改建倚虹堂,此后,倚虹堂便成了清皇室往来于西郊诸园和皇宫大内的御用码头。
可在此乘舟至颐和园,也可在此易辇进宫。倚虹堂为样式雷所设计,现存有《倚虹堂》、《倚虹堂古船坞地盘画样》、《倚虹堂清挖河泡船道图》等图纸。
倚虹堂坐西朝东,宫门五楹,五楹南房中间穿堂门外紧临长河的是码头。宫门额“云楣星鄂”和倚虹堂其它匾额,皆为乾隆皇帝御书。倚虹堂隔岸是船坞和港湾,今大钱市1至3号楼,船坞有三座坞桶,每座13间,用来储放龙舟和冰撬。清末慈禧太后常在倚虹堂船坞乘船前往颐和园。该船坞于民国初年为官厅所拆卖。
倚虹堂的北侧今北下关24号门前有一棵千年古槐,慈禧太后往返颐和园和圆明园,在倚虹堂用餐时,见树形好似展翅欲飞的蝴蝶,慈禧称其为“蝴蝶槐”,此名后来也传至民间。周围围着护栏。
高梁河倚虹堂码头遗存,岸边残存的码头石阶,是乾隆年间的码头行宫,慈禧也常由此码头登船前往颐和园。《日下旧闻考》记载:西直门外高粱桥之北,宫门五楹正宇为倚虹堂。高梁桥在西直门之北,其水发源于玉泉,由昆明湖秀漪桥东流注此,即长河也。乾隆十六年(1751),圣母皇太后六旬万寿,自长河至高梁桥易辇进宫,因建是堂。皇上临幸御园,每于此侍膳视事,宫门额曰“云楣星鄂”与“倚虹堂”额皆御书。又记:高梁河为玉河下游,玉泉山诸水注焉,高梁其旧名也,自高梁河以上亦谓之长河。
《珂雪斋集》记录:“岀西直门过高梁桥,杨柳夹道,带以清溪,流水澄澈,洞见沙石,佛舍傍水,结构精密,朱户粉垣,隐见林中者不可悉数。”《长安客话》记载:“高梁河离西直门仅半里,桥跨河上,水急而清,鱼之沉水者,鳞鬣皆见。”这两段对高梁河水质的描述,称其清透见底,洞见沙石,可见沉水之鱼。北京立都之本,在于水源丰盈,湖泊河溪遍布,绿树花植尽在,自然涵蓄能力强。《宸垣识略》诗载:“高梁河水碧湾环,半入春城半绕山,风柳易斜摇酒慢,岸花不断接禅关。”是北京诗意自然和生活景观的曾经写照。
倚虹堂正殿面阔五间,东西顺山房各三间,悬挂有乾隆御题“倚虹堂”匾额。前有东、西配殿各三间,东配殿即是宫门,额题“云楣星鄂”,也是乾隆御笔。宫门外是北去的石板御道。南房为五间穿堂殿,出门就是波光潋滟的长河,门口建有码头。与倚虹堂相对的长河南岸建有船坞,用来存放龙舟和冰床。当年乾隆的御辇往来于圆明园和紫禁城之间,多次在倚虹堂落脚歇息,留下七首关于倚虹堂的诗篇。
倚虹堂码头背景墙上的浮雕被设计为三个部分:中间采用高温彩釉工艺,以“春水游幸图”为主题,展现了昔日帝王出游的热闹场景。左、右两旁分别选用汉白玉材质,以“水系开凿图”和“泽润万民图”为主题,讲述了北京水系的起源、开凿、修浚。
当年慈禧太后到颐和园避暑,在高梁桥外的倚虹堂码头上船,经紫竹院、万寿寺、麦钟桥到颐和园走的就是这条水道。因此,南长河又被称为“慈禧水道”。
2023年,皇家御河游船航线正式开航,由于地势原因,存在着1.5米的水位落差,河道中设有水闸,所以前往颐和园需要在“紫御湾码头”进行换乘。
紫御湾码头是北京现存的唯一的皇家御用码头,南面的二层小楼曾是慈禧太后换船、休息、饮茶的地方。一路上既可欣赏气势恢宏的古建筑,又可以观赏杨柳依依、花影婆娑,景水相映成趣的自然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