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一〇〇七)大石河

标签:
大石河水京冀流经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一〇〇七)大石河
大石河发源于房山区霞云岭乡堂上村西北二黑林山,自北向南,流经房山区九个乡镇,从琉璃河镇路村流出北京,流入涿州市境内,汇入北拒马河,属拒马河支流。全长129公里,流域面积1280平方公里;北京境内全长108公里,流域面积919平方公里,其中山区流域面积占70%。沿河有黑龙关、河北村及万佛堂等地多泉水。沿河名胜古迹有万佛堂、琉璃河大桥等。
大石河是海河支流大清河北支拒马河支流。上游在房山区称大石河,下游到涿州市称琉璃河。
上游是北京市的暴雨中心,河水暴涨暴落,下游经常受灾。1958年后,修建了鸽子台、大窖、牛口峪、丁家洼、天开等中小型水库以及夏村至祖村大堤等防洪工程,洪灾大大减轻。
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在支流周口店河流上游,干流下游琉璃河镇、码头镇是京郊著名的集镇,历史上贸易发达。
大石河,房山旧志称圣水,良乡旧志称琉璃河,有资料称下游从窦店镇经琉璃河镇到小清河一段当地称琉璃河,琉璃河镇便由此河得名。解放后编写的《涿州志》仍称琉璃河。《房山区水利志》等皆称大石河,并称大石河的由来,是河道出山后,自坨里至城关镇马各庄段长8公里,均为砂卵石复盖,洪水过后,河水潜入地下,砂石裸露,形成一条地下河。大石河即由此得名。
大石河在山谷间曲折向东经霞云岭、长操、班各庄、河北等地,在辛开口村出山进入平原。再折转向南,经坨里、城关镇、紫草坞乡、窦店镇、石楼镇境内在琉璃河地区转而向东,到祖村向南出境,流入涿州市马头镇与北拒马河汇合。全长129公里,其中房山区境内河长108公里。此段河道《涿州志》仍称牤牛河,系以夹括河为源所致。
总流域面积1280平方公里。其中房山区境内流域面积1243.4平方公里,山区流域面积856.3平方公里,平原流域面积387.1平方公里。
房山区山区沟岔较多,较大的沟岔有史家营沟、南窖沟、大安山沟、陈家坟沟和白石口沟。辛开口村以上河长85.0公里,流域面积675.9平方公里。平原河道右岸先后有山前的丁家洼河、城东沙河、周口店河、夹括河汇入。左岸有平原的窦店、刘平庄、南召等村镇的排水沟汇入。河长35公里,流域面积567.5平方公里。沿河有黑龙关、河北村及万佛堂等地多泉水。
大石河上游处于北京西山,河道全在峡谷中穿行。河道出山后,自坨里至城关镇马各庄段河床纵坡缓,河道逐渐变宽,形成一个宽阔的洪积区,行洪滩地宽达2-3公里。马各庄至夏村河长约6公里,滩地开始变窄。夏村到北京市界河长约21公里,主河槽下切地下,宽20至40米,地下水溢出。夏村到兴礼村北两岸筑有土堤,堤高2至2.5米,顶宽1至2米,堤距宽窄不一,最窄处在夏村附近,宽80米,行洪标准每秒400立方米。最宽在琉璃河铁路桥下达800米,行洪标准每秒800立方米。大石河即琉璃河,由码头镇的西刘庄入涿州市境,向南经北港、芦村南流至刁窝乡,至小柳村汇入北拒马河。
大石河的主要支流有丁家洼河,城东沙河,周口店河,马刨泉河,夹括河等。
丁家洼河,发源于燕山区办事处上店村北,向东南流经羊耳峪、东流水村,入丁家洼水库,出水库后向东直入大石河。流域面积22.8平方公里,河长11公里。
城东沙河,发源于燕山办事处白水寺,凤凰亭以上称白水河,以下称城关东沙河,经房山北关、东关、过京周公路转折向东,在北京化工四厂东南入大石河。河长8.5公里,流域面积48.05平方公里,山区面积25.75平方公里。原河道在京周公路以下向东南沿车行道,经城关西行子、田各庄村西,在夏村村北入大石河。1958年,在京周公路下筑拦河坝,开挖河床使其向正东入大石河。1970年后,燕化的污水排入河道,常年不断,平均流量每秒0.7-0.8立方米。
周口店河,发源于长沟峪办事处的龙门口村西北,经周口店、大韩继,进入石楼镇,经下坡子村北、坨头村南,在窦店镇芦村墩台西纳入马刨泉河后,在三岔口汇入大石河。河长15公里,流域面积79.6平方公里。山区段,处于猫耳山山前暴雨中心区。
马刨泉河,周口店河支流,发源于房山城关西北迎风坡村北侧,流经塔湾、洪寺村,从房山城西关向南,在顾册桥与马刨泉水汇合。上称西沙河,下称马刨泉河。马刨泉河向东南而下,在双柳树村北折向南汇入周口店河。自牛口峪水库以下河长8.5公里。马刨泉水量丰富,加之燕化公司废污水和城镇污水从牛口峪水库和西沙河排入,河道基流常年不断。
夹括河即挟河、挟括河,《涿州志》谓古之圣水,并以此河为大石河正源,北源称瓦井河,南源称牤牛河。1978年前两河在岳各庄乡章村东汇合。汇合后房山旧志称韩村河,良乡旧志称挟河,1958年后称夹括河。1978年夹括河裁弯取直。北源为主源,南源汇入新河。两源汇合后向东经韩村河村、西东村,过涿州市杨户屯京保公路挟河桥,折转向北,在琉璃河镇东汇入大石河。自黄山店河长27.5公里,总流域面积197.05平方公里。
2023年洪灾过后,大石河河床满目疮痍,为了尽快恢复大石河流域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房山区水务局发起了一场“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