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八四六)西河沿街

标签:
两条大街变成一条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八四六)西河沿街
西河沿街在西城区正阳门西南大栅栏地区北部,东起前门大街,西至南新华街,长约二里多地,中间一条粮食店大街给分成东西两段,东段大约半里地,整齐、漂亮、时尚,人来人往,熙熙攘攘,80年代我调回北京时,这里叫西河沿东,那时就非常热闹;西段大约一里半还多,就是一条普通的胡同,留下了些许历史痕迹,过往的人多是住户,看不见游客。那时西河沿西也不怎么热闹。
西河沿大街在明代就称为“西河沿”。在民国时期,它曾经银行林立,是著名的“银街”。如今,这些历史痕迹依然留村。西沿河街上有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劝业场、正乙祠、裘盛戎故居等多处旧址。
据史料记载,自明代建南城墙后,此街成为护城河沿,又因地处正阳门西南,故称西河沿。2014年,大栅栏西河沿东,修缮完成正式开街。这半条街在清末民初时银行林立,留有许多金融机构的旧址,堪称中国最早的金融街。从清朝中叶开始,这里的金融业发展尤盛,聚集了众多银号、银行等早期金融机构,如银钱业公会——正乙祠、敢当皇上债主的官办盐业银行,还有人们耳熟能详的交通银行以及中国人办的第一家证券公司中原证券等。
光绪三十四年(1908),清政府邮传部为筹资赎回京汉铁路和充分利用交通系统的资金,在西河沿街设立交通银行,这也是我国早期最为著名的专业银行。
挨着交通银行东侧的是盐业银行,成立于1915年,以资金雄厚而著称,据说当年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因着迷于骑自行车,买车上瘾,甚至命内务府从盐业银行贷款购买各国的名牌车。
西河沿街29号是金城银行南城办事处旧址,它是旧中国重要的私营银行之一,它与盐业、中南、大陆三家银行一起,统称为“北四行”。
西河沿西街虽然叫街,现在看来不过就是一条胡同。在修缮过程中,还意外发掘出了91号,在历史文献中消失了70年的察哈尔兴业银行,银行招牌一直存在,只是不为人们关注。上面的金箔字迹早已不清晰了。有人在《河北志》上找到了关于它的记载:1917年,察哈尔兴业银行开办,总行设于张家口,北平、多伦等地设有分行,采取官督民办方式经营,五年后改为官办。
到了1933年12月,宋哲元主政察哈尔,设立察哈尔商业钱局,资本总额50万元,发行银元票、铜元票,并在北平、天津等地开展业务,西河沿西街的这家察哈尔兴业银行,赢来新的发展机遇。谁料,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受战局影响,察哈尔兴业银行被蒙疆银行收并,从此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修缮中,察哈尔银行的招牌得以重现,但旧址已成民居。
沿西河沿西街一路向西,除去银行,还有很多古迹。老街按照原有的胡同面貌,可以划分为东、中、西三部分,实际上东西两段分的十分清楚,中、西就难分了,走在街上也看不出来。如果硬分,也许像西河沿东街一样,东头一小段,从清末民初开始,随前门火车站的兴建,逐渐形成了旅店服务业,汇集了37家货栈、客栈,周恩来、陈独秀等人也曾在此居住过。
据说,这次修缮,针对街东原有的八处小旅馆等小门脸儿进行了整治,保留了硬件条件达标的招待所和连锁酒店。即使旺季,住一宿也不过百元。
西河沿西街的西头,就靠近南新华街了,历史上是众多银行的聚集地,部分遗址依然存在。220号是康熙年间浙江银号商人所建的银钱业公会正乙祠。当时在正阳门外左右经营店铺者大半都是浙江商人,而这些商人里以经营银号者居多,便在明代古寺的基础上,集资修建了一座公所银钱业公会,承载着深厚的戏曲文化内涵。里面的大戏楼,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纯木质会馆戏楼,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了,被称为“中国戏楼文化史上的活化石。”程长庚、梅巧玲、杨小楼等名家都曾在此登台演出,是北京市一级文物。以此为基础,老街还引入了昆山秋水昆曲艺术中心、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宫廷御香,形成传统文化深度休闲体验区。
西河沿西街,还有着书肆文化的底蕴。史料记载,从明朝至清中叶,街内陆续聚集了萧山、莆仙、如泰、渭南等诸多会馆。大约一百多平方米的大栅栏民俗图书馆和大栅栏街道文博馆是一馆两名,在路南的沿街二层小楼上,一进门就得上楼,楼上倒挺宽敞,有三间屋子构成的一个大厅,有十多个书架的书供人阅览,据说还可以饮茶、会客。春节期间这里只有一名工作人员值班,我在这儿看了一会儿关于大栅栏的书籍,十分高兴。
今天的西河沿街,一小段东街,是现代的时尚大街,一大段西街,是藏龙卧虎的胡同,龙和虎需要您自己仔细观察、辨认、寻找,否则就会擦肩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