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八〇一)光熙门
标签:
元代地名今又出现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八〇一)光熙门
光熙门在朝阳区青年沟路和平街十五区,是元大都东部北侧城门,与西部北侧的肃清门遥相对应。遗址在今和平里北街、柳芳北街的连接处,即城铁柳芳站附近。城铁路基应为大都土城残址。东侧的土城沟即大都的护城河,从北向南,至光熙门北里南侧东折,注入坝河。
地铁十三号线上有一站叫光熙门,在朝阳区西北部。东起七圣路、西坝河南路,西至东土城沟,南始和平里北街与柳芳北街的连接线,北抵北三环东路;出了地铁东口走20多步就是光熙家园,属朝阳区香河园街道。
光熙门是元大都东城墙上靠北侧的城门,据《旧都文物略》记载:“元世祖至元四年,定鼎中都植被三里筑新城,九年废中都改名为大都改建新城,城周六十里又二百四十步,分十一门,正东曰崇仁、东之右曰齐化、东之左曰光熙”。元世祖就是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大都城开始动工,至元八年(1271)迁都北京,次年(1272)改名为大都。历时二十余年,完成宫城、宫殿、皇城、都城、王府等工程的建造,城池整体呈长方形,城墙用土夯筑而成,外表覆以苇帘。城内道路规划整齐、经纬分明。城市轮廓方整,街道砥直规则,建筑布局合理,城市格局格外壮观,形成新一代帝都。
但是,由于至元二十二年(1285)诏令规定,迁入大都新城必须以富有者和任官职者为先,结果大量平民百姓只得依旧留在中都旧城。在当时人的心目中旧城仍是重要的,通常把新、旧城并称为“南北二城”,二城分别设有居民坊七十五处及六十二处。
元大都新城的平面呈长方形,周长28.6公里,面积约50平方公里,相当于唐长安城面积的五分之三,接近宋东京的面积。元大都道路规划整齐、经纬分明。考古发掘证实,大都中轴线上的大街宽度为28米,其他主要街道宽度为25米,小街宽度为大街的一半,火巷(胡同)宽度大致是小街的一半。城墙用土夯筑而成,外表覆以苇帘。由于城市轮廓方整,街道砥直规则,使城市格局显得格外壮观。
大都城奠定了明清北京城的基础,甚至到现在为止,市内的街巷布局依旧能看到当年的影子。与明清北京城不同的是,大都城有十一座城门,东墙北侧的光熙门与西部北侧的肃清门遥相对应。光熙门遗址在今和平里北街、柳芳北街的连接处,原来是和平里火车站南边的铁路桥洞,也就是现在的城铁柳芳站附近。城铁的路基就是当年大都土城遗址,其东的土城沟原是大都的护城河。
明初,大将徐达攻破大都城后,将城北向南缩进五里,因为地势空旷、不利于防守,怕北元势力反攻;而后朱元璋改大都为北平。永乐迁都时,又将南侧城墙向南推进三里左右,东西城墙向南延伸、改建城垣及城门。明朝的北京城由十一门改为九门,东西两侧的光熙门与肃清门被废。崇仁门改称东直门,但齐化门延称、正统年间改称朝阳门。元代时,古漕运河道阜通河纵贯今香河园街道辖区西部,阜通河后来改称坝河,朝阳东坝河与西坝河就是这么来的,漕粮经此储入光熙门内的千斯仓。因为这里是漕粮进出城之要道。所以朝阳门取代的是元朝的光熙门而不是齐化门。
现元大都城郭残垣,在蓟门桥西南、中国政法大学东门外,仍可以看见,并设有标志“元大都城墙遗址”。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就是在元朝的首都大都土城遗址上建造起来的,西起海淀区学院南路明光村附近,向北到黄亭子,折向东经马甸、祁家豁子直到朝阳区芍药居附近,大体与地铁10号线北段重合。马甸附近土城墙高12.5米、宽31米。德胜门外,有一处名叫土城关的地方,即为元代建德门遗址。
1988年,根据其位置为原光熙门外北侧而定名光熙门北里。这个地名儿虽然出现过断档,但毕竟恢复的是元代城门名称,因此有着近八百年的历史;北城的安贞门、健德门与之同理,地铁十号线有这两站。
北京带门的地名特别多,大家最为熟悉的自然是明清留下的,比如崇文门、宣武门、东便门、永定门等等。光熙门比它们的历史要早,但不是最老的。时间最久的、与城门有关的地名是今右安门附近的开阳里与迎春里,因为北京在作为辽代的南京城时,东墙南侧叫迎春门、南墙东城为开阳门。现在的北京市区越来越大,于是就翻出了元代的地名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