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八四二)崇礼住宅
(2023-07-18 20:23:15)
标签:
虽算民宅不准参观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八四二)崇礼住宅
题崇礼住宅
言泊远
远塞除夕璀璨明,稻花竞绽五颜灯。
琼楼海市伊人叹,十万青春创业程。
崇礼住宅在东城区东四牌楼六条63号和65号,建于清光绪年间,宅院坐北朝南,建筑面积5298平方米。分东、西、中三路。临街开有东门、中门和西门,中门为花园门,现已封闭。崇礼是清朝光绪年间大学士。崇礼住宅为中国重点保护文物。
东院及花园原为崇礼居所,西宅先后为崇礼弟兄和崇礼侄子存恒所居。这是晚清四合院建筑群,其后虽经几度转手,但主要格局尚无大变。当时栋宇华丽,仅逊于王府。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咸丰七年(1857),崇礼担任颐和园前身清漪园苑丞,相当于园长,崇礼和皇室有姻亲关系,在接待咸丰时,因对答合宜,受到赏识,被提升为内务府大臣。
宅院占地面积9858平方米,有三条规整的中轴线,将宅第分成三路院落,内部互相连通。三面临街,正面开三座街门。此宅原有房三百余间,现仅存一百二十六间半。
北平解放初期,为华北大学校部所在地。1950年为中国人民大学机构驻地。文革期间花园里的假山、水池被拆毁、填平,厅堂原有的楹联、匾额均毁。主要亭台楼阁馆堂格局完整。1987年被列为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系今东四六条63号、65号院范围以内。
崇礼宅院的东路今天的63号院,现有三进院落,合瓦清水脊广亮大门一间,开在东南角巽位上,东边倒座房一间,西边八间。第一进院有正房九间,明间为过道门。进门后由对面的两卷垂花门和廊庑组成第二进院。进垂花门即为内宅,由正房、厢房组成一座规整的四合院,正房三间,大式硬山合瓦卷棚顶、箍头脊带排山勾滴,东西各带耳房两间;东西厢房各三间,硬山合瓦箍头脊,南面各带耳房一间,正房、厢房和垂花门之间,都有抄手廊相连接。此院北面原有花园和花洞子,后改建为锅炉房。
中路一座面阔五间的戏楼,大式硬山合瓦卷棚顶箍头脊,带排山勾滴,东西各带耳房两间,前出合瓦悬山顶抱厦三间。戏楼将花园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有水池和水座,后半部主要为假山。最后一进院落有正房五间,原为祠堂,堂前现存牌坊门枕石一对。戏楼后的院落东半部是一座叠石假山,上建六柱灰筒瓦圆攒尖顶凉亭一座,小巧精致。
西路今天的65号院,是一组四进四合院和左右数个跨院组成。规制小于东院,整个建筑可自成体系。大门位于轴线偏东,为一间合瓦清水脊广亮大门,对面有八字影壁一座。大门东接倒座房三间,西接倒座房七间,七间倒座房的后檐墙上保留着供拴马用的六个小洞。门内迎面为一座鞍子脊灰筒瓦的一字影壁,院内有北房九间是外客厅,与七间倒座房组成第一进院落。
二进院有正房三间,东西各带耳房两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均为硬山合瓦箍头脊。正房、厢房与前院的北房组成一个四合院,四隅由抄手廊相连接,此院是内客厅。两厢房之外各自形成一个跨院:西跨院有南北房各三间,与西配房组成一座小三合院;东跨院北房三间,为两卷勾连搭式,带前廊后厦,室内的硬木槅扇上刻有清代书法家邓石如题写的苏东坡诗词,此房是书斋。
三进院的正门是一座两卷垂花门,院内正房五间,硬山合瓦箍头脊排山勾滴,东西各带耳房各两间,西耳房的西边又有三间硬山卷棚顶的房,现房顶已改为水泥瓦;东西厢房各三间。南山各带耳房一间。正房、厢房和垂花门之间都有抄手廊相连接。最后一进院有硬山合瓦后罩房十一间,正面五间,两侧各三间,用三条清水脊并列。其西边有硬山筒瓦箍头脊正房三间。最后一进院落为十一间后罩房,西边有三间似为影堂的建筑,是指供奉神佛或陈设尊师真影、祖先图像的厅堂之所。
院落整体布局宽敞,屋宇华贵,主院正房内部的装修尚保留完整的木隔扇及崇礼亲题刻字,是典型的贵族府邸。
这座宅院后门直通七条,宅院南侧在六条路南有马号。是东宅所属的一个院,北房为前廊后厦,可能是书斋。东跨院内有假山、凉亭,原是和中部花园相连的组成部分,已用墙隔开。花园内有假山和亭台游廊,山前原有月牙河相绕,山上建有戏台,山北侧有一面阔五间的大厅和戏台相对。
如今,崇礼住宅院内的文物建筑破损严重,院子里未安装防火报警设施和避雷设施。
崇礼住宅是民宅类中最早的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三批),在北京,崇礼住宅这样的院落虽然远远比不上王府,但它比王府更珍贵,因为王府通常能得到较好的保护,而这样的普通民宅,能够没有加盖、没有破坏性维修地保留到现在,实在太难得了。
崇礼住宅是所有第三批保护民居中唯一不开放的,幸好这里面住的都是轻工业公司的普通家属,悄悄进去照相也是可行的,里面的居民非常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