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八一八)晋翼会馆

标签:
文物相对商业之争 |
分类: 古老北京 |
晋翼会馆建于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在东城区前门外的小江胡同30号,是山西省翼城县人士集资购置兴建,作为翼城县布商行会会馆,它的用途已非布匹商行会会馆,而是翼城县在北京的会馆,是翼城县在京人士的聚会场所,也供翼城县来京人士持函免费居住。该会馆有瓦房三十二间,灰房十二间。民国初期,会馆被收归国有。现在晋翼会馆确定为“不可移动文物”。
晋翼会馆,坐东向西,大门内有南北对称的小型四合院各一,后院正中是一座勾连搭合瓦卷棚顶的房屋,是后院的神殿,供奉着关圣大帝、火神、财神神像,两侧各有厢房。院中原有碑及刻石七方,均埋入土中或铺地。到2023年已有290年历史了。2004年,被列为崇文区第三次文物普查登记项目,并对社会公布。
2009年,会馆整体建筑修缮完工。2011年,被改造成刘老根会馆,改变了原貌,屋顶增加罩棚,院内设游泳池等。被改造成最低消费18万元的私人会所,北京市文物局已介入调查。
刘老根会馆利用了前门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原建筑,临街兴建了一栋三层楼,其他部分则是租借并改造的六个四合院,其中就包括晋翼会馆。此时,晋翼会馆仅余两进院子,占地面积1100余平方米。2011年,文物保护人士曾一智向东城区文化委员会实名举报刘老根会馆涉嫌破坏晋翼会馆的文物原状,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此后不久,刘老根大舞台拆除了在晋翼会馆内加建的部分建筑,但文物原状依然未能全部恢复。
2011年7月底,曾一智在户外拍摄时,无意间拍摄了一张正在修建中的刘老根会馆的照片。对比自己2005年12月拍摄的多幅照片发现,在第一进院内,原本是过道和两个小院落的位置,被改成“三座楼”了,楼顶是三个尖顶罩棚。遂向北京东城区文委、北京市文物监察执法队实名举报刘老根会馆涉嫌破坏文物原状。
东城区文物部门以“会馆只是加盖了罩棚,没有动文物本体”,“只是进行内部装饰”的辩称回复了曾一智。北京市文物局接到举报之后,一方面已派人调查,同时责成东城文委妥善处理此事。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马自树:在会馆的屋顶上加玻璃木头罩棚,从事实上改变了文物的原貌,超越了“仅仅是装饰”,文物已经面目全非。
会馆内北房后墙变成了高出原有建筑一层楼的山墙,事实上改变了文物的原貌。这里已是连片的青砖灰瓦建筑群,如果不经指点,根本分不清彼此。“阳平会馆”的南边就是晋翼会馆,两馆头脚相抵,比邻而居。“阳平会馆”坐西朝东,正门冲东;晋翼会馆坐东朝西,正门向西。
如果能够爬到院里的最高处。向远处望,晋翼会馆就在眼前!一大片蓝顶的板房和堆积的建材显示那里是个大工地。工地后面就是晋翼会馆。
从这个方向看去,能清晰地看到晋翼会馆黑色的正门、院墙,里面有飞檐房顶,上面覆灰瓦,内有房,有树,古朴,端庄,大气。更加映衬出这处安静深宅的沉着大气。
根据《中国文物地图集·北京分册》记载晋翼会馆坐东朝西。大门内是南北对称的小型四合院各一座。
2009年,会馆由政府统一修缮整体建筑,恢复了原貌。 “刘老根大舞台”占用的也是山西人建的会馆,清嘉庆年间山西人在京所建“阳平会馆”。里面的戏楼颇具皇家风范,2009年5月,“刘老根大舞台”进驻此处商演,生意兴隆。2011年8月,刘老根会馆正式开业。本山传媒称搭建“罩棚”是开业仪式需要,将拆除院内搭建的“临时罩棚”,但对挖游泳池等闭口不谈。
这就是290年前,山西布行商人集会之所!晋翼会馆正门朝西,后墙被开门之处,正好是自身院落的东北方向。柴老引证:“不仅老百姓讲究,皇宫更讲究,不然故宫背后为什么有座景山呢!”“这就是风水之说吧!”“别以为风水是迷信!它是中国古代天文、人文、环境与建筑学的有机统一,去掉其中的方技与巫术,它就是一门科学。今人对它研究得浅,有些还解释不清,这不是科学的态度。”
晋翼会馆从没开过后门,现在那扇红色垂花门,应该是原来东房的位置。如今修缮后却开出了一个后门。这进院子后面是晋翼会馆的后院,一进后院,左右手各有一间房子,这就是后院的两间西屋。靠北的这间西屋,地面都是老砖铺就,地面上还有一个木头盖儿,打开后是空空的方洞。听说这里过去是用来藏东西用的。不过后来这个老地面上被铺成了水泥地,木盖也被封起来了。后院的北屋是保存最好的,当年这间房的住户也是晋翼会馆的老住户,房屋内部还保存有木质雕花隔扇。
透过虚掩的红色垂花门缝可以看到,如今大门正对的位置已经没有任何建筑,变成了一个空空的小院,而这里原本应是原来后院小东房的所在。
文物是全国人民的,是公共的场所,对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是公益事业,如果文物未被列为对外开放单位,那就是可不对外开放,事实上刘老根大舞台是对外开放的,只是对消费达到一定级别的人开放,对普通大众不开放,他们只是在为少数人服务,显然违背了文物保护的公益性质。
从2022年开始大舞台又开始活动了,晋翼会馆能恢复参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