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八一六)汀州会馆

标签:
会馆不仅在京办公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八一六)汀州会馆









汀州会馆分南馆及北馆两部分,隔街相望。在东城区原崇文区前门外长巷二条胡同路北43号为北馆,长巷头条胡同 62号为南馆。现存为清式建筑。坐北朝南,东西两套院子,原布局为四合式,房屋均硬山合瓦,正房为三开间硬山合瓦式北房,前有吞廊。上部天花做成各种形式的“轩”。挑尖随梁是双象耳蜀柱,梁头有天马、神牛等多种雕饰。
明万历十四年至十五年(1586-1587),身为京官二十余载的清流县人裴应章和永定县人沈观瀛,目睹福建诸郡县在北京均有会馆,唯独汀州府所无的情况,深感有责任创建会馆,为汀州众多举子来京应试提供容身之所。遂率先捐出薪俸,又邀集旅京汀州籍人士四五十人,合力捐资,向长巷二条胡同路东的居民购买46号、48号旧房一座,建立汀州会馆。是为汀州长汀、清流、宁化、连城、归化、上杭、武平、永定八县旅京人士建立的同乡试馆。
旧房经过修缮改造,焕然一新,是北京地区罕见的闽越风格建筑类型。含房舍四栋,前栋名“旅萃堂”,供乡人聚会、旅宿;中栋祀城隍神;西栋做官房,为管理人员住所;后栋较小,用作厨房。
重刻《汀州会馆碑记》……。
民国初年,福建省汀属八县旅京同乡会成立,以汀州会馆为会址。除对外维护旅京同乡合法权利外,同乡会还对会馆实行民主管理,每年举行两次例会,报告会馆事务,并将所收房租、付修房屋及其他费用的收支数额,列单公告。每两年进行改选,选举理事五至七人,再由理事相互推举一人为理事长,主持日常事务。会馆由此得以妥善维护。
汀州会馆的北馆先建,有大小六个院落,房屋共50多间。建筑考究,形制独特,建筑坐东北朝西南,分东、中、西三个部分。中院为主院,沿街开随墙门一间,倒坐房五间。正房五间,硬山顶清水脊合瓦屋面,原为会馆祠堂,供奉天后娘娘和会馆创建先辈的牌位。祠堂建筑相当考究并具有南方建筑的特点:梁、柱、门、窗全部采用江南的优质杉木制作,屋顶起坡平缓,前廊后庑,廊内装修为一色花格子卷帘雕花门窗,廊顶露明天花,雕刻出象鼻形椽子,挑尖梁上有双象形蜀柱,梁头镂雕出天马、神牛等多种动物图案。整体建筑形制独特,雕工精湛,淡施彩绘,色调素雅,形象逼真,玪珑剔透,十分精致。东西厢房各三间,合瓦过垄脊。东西跨院各有前后两进院落。其他各院落也都各成一体做工细致,可谓院中有院,和正院浑然一体。北馆与南馆相对。南馆建筑年代在后,为清代乾隆年间建成,其中也有大殿,内祀奉一尊硬木雕刻的文魁星像,其建筑不如北馆精湛,规模也较小。
据1943年的《闽中会馆志》记载,汀州南馆比北馆逊色不少,当时因北馆稍狭,不敷居住,故添购南馆,等于北馆之附庸,多住京官的眷属。汀州会馆南馆建有正殿一座,殿中匾额上书“樾荫天南 宣统二年立”,后因馆舍出租,匾额已迁移散失。汀州会馆南馆内楹联繁多,其中有一楹联语句暗藏“汀州会馆”四字,上联曰:“汀浦游春,会文修艺”;下联曰:“州里选秀,馆士翘材”。会馆建筑坐东北朝西南,为一路正院,两侧附带两跨的格局,均前后两进院落。沿街大门一间,倒座儿房西三间、东五间。正路中部正殿三间,合瓦过垄脊,前檐为吞廊。随梁是双象耳蜀柱,梁头有天马、神牛等多种雕饰。原殿内供奉硬木雕刻的文曲星像,另有“樾荫天南”匾额、石刻等文物,今均已散失。其余各部分配房在一定程度上翻改。原后门及倒座儿房屋面已改造,门额上原有“汀州会馆”字样,现已无存。近代以来,汀州会馆还曾是民主革命活动的集会场所。清末,旅京的客家人刘映奎、雷焕猷等曾在这里居住,积极参加辛亥革命运动。1931年在汀州会馆内,地下党员还曾在这里秘密接头。
20世纪50年代以后,汀州会馆北馆改为民居。1984年,汀州会馆北馆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汀州会馆南馆被公布为东城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