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一〇九)太原会馆
(2023-06-11 12:15:26)
标签:
清代北京很多会馆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一〇九)太原会馆
太原会馆在西城区原储库营胡同15号,储库营胡同东起金井胡同,西到下斜街。“皮库营”即现今的储库营胡同,明时称皮裤营,至清代称皮库营,清末称储库营,俗称皮裤胡同,1965年合并周围胡同改称储库营胡同。原来的储库营胡同15号太原会馆已破损,现为民居。北京市西城区档案局载:“储库营胡同15号院住约100户,且户与户紧密相连”。会馆没了,仅留下了历史的记忆。
如今沿着上斜街西行,路南42号门牌东侧的墙上挂着一块牌子:金井胡同近代建筑。这里就是太原会馆旧址。
会馆文化在北京如同名人故居、四合院一样,同属京城文化的宝贵遗产。会馆的雏形最早始于汉唐时期,是为供进京朝觐的各地官员用的;宋元时民间接待举子;明清时,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促使举子和商人们希望在北京能有一个具有乡土气息的立足之地,凭借乡谊能够相互关照,于是各省各府甚至各县纷纷在京建立会馆。一时会馆林立,处处人声鼎沸,家家车水马龙。数十年来,各省争建会馆,甚至大县亦建一馆。以至外城房基地,价值昂贵。乾隆、嘉庆两朝是会馆发展最快的时期。
太原会馆是由时任河北道的山西人康基田,感家乡学子“公車多苦逆”,遂捐资修建。康基田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进士,著名水利专家、史学家、河督。在他自传中写道:“都门向无太原会馆,公車多苦逆旅,余先后捐资数千,托王柏崖给谏、孟蘭洲太仆,卜地于宣武门西之皮库营,分筑馆舍,以资栖息。”
太原会馆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修建。会馆坐北朝南,平面为长方形,东西43米,南北85米,规模宏大,有戏台,布局分东、西两部分,东路四进院落格局较为紧凑,基本保持原有形式,供旅居京师的乡友居住。
会馆在便利地带建成后,凡公车北上与谒选者,皆来会馆以资憩息。没钱的读书人也纷纷得以安身应考。《浮山会馆金妆神像碑记》记载:在此汇集的山西人“以敦亲睦之谊,以叙桑梓之乐,虽异地宛若同乡”。
文昌帝君阴騭(zhì)文碑原在太原会馆,现存北京石刻博物馆。
近代,太原会馆也曾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活动点。1921年,中共早期著名政治活动家高君宇,在太原会馆的同乡会上认识了著名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石评梅,从此两人书信往来频繁,情感日深。高君宇是山西静乐人,五四运动时为北京大学学生会负责人。他曾在会馆秘密聚会、发动群众、宣传革命道理。他与石评梅女伴也在此相识,后成为亲密的战友。不幸的是,高君宇在1925年因病去世,年仅29岁,最终两人并未走到一起。如今陶然亭公园立有两人的墓碑,诉说着两人凄美的爱情故事。
悦生堂为私人学堂。解放前改为至善小学,解放后为上斜街三小。这里的太原会馆分东西两院。东院为乡贤祠和阎若璩寓所。阎为清经济学家,顾炎武、孙乾学等知名学者找他研究学问,请示指点。故他的遗像同顾炎武一起均在报国寺内供奉。他死后尚未即位的雍正皇帝亲自为之写祭文。会馆西隔壁为四川会馆,门牌十七号。
今天进入15号院,依稀可以想象当年的气势。整个院子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宅院,更像是一个社区,里面纵横交错着多条小窄巷和夹道,有的只能容一人通过。夹道两侧分布着多户人家的宅门。这可是名副其实的大杂院,据说住有100多户人家。由于生活所需,院内很多建筑都是后人临时搭建的,但偶尔可见旧时的古建踪迹,脚下也冷不丁会冒出一块极具年代感的青石板。
原来太原会馆的历史功绩,不应被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