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北京的故事(二〇四)安贞门

(2023-06-04 17:56:20)
标签:

元代

地名

今天

重用

分类: 古老北京

老北京的故事(二〇四)安贞门

老北京的故事(二〇四)安贞门

老北京的故事(二〇四)安贞门

老北京的故事(二〇四)安贞门

老北京的故事(二〇四)安贞门

老北京的故事(二〇四)安贞门

老北京的故事(二〇四)安贞门

老北京的故事(二〇四)安贞门

老北京的故事(二〇四)安贞门

老北京的故事(二〇四)安贞门

老北京的故事(二〇四)安贞门

老北京的故事(二〇四)安贞门

老北京的故事(二〇四)安贞门

老北京的故事(二〇四)安贞门

老北京的故事(二〇四)安贞门

老北京的故事(二〇四)安贞门

老北京的故事(二〇四)安贞门

老北京的故事(二〇四)安贞门

安贞门在现在的朝阳区,是元朝时北城垣东面的城门,建于700多年前。得名于《易经》,卦的“乾上坎下,九四不克,复命谕,安贞吉。”坤卦的彖辞“安贞之吉,应地无疆”。因天(乾)南地(坤)北,安贞门处于坤位,顺应乾德。

安贞门是元大都的东北门,现在安贞的地名也因为安贞门而由来。“安贞”这个词取自于“周易·坤”的卦辞,“周易·坤”写道:“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

安贞地区的起源,要从遥远的元大都时期说起:此地位于老北京安定门外,那时的安贞虽然处于城外,但在元朝属于大都城的一部分。

元朝被推翻后将徐达带兵攻破北京城,见元大都北城墙一带地势相对空旷,不利于防御;为抵御元朝残存势力的反攻,于是将北城墙向南移了五里重建,并在与安贞门相对应的地方新建了一座城门,叫安定门,意为“天下安定”。后来明朝迁都时,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的北城墙,并开安定、德胜二门;然而元大都北侧也是两座门,南北水平线上与这两座门相对,叫健德门和安贞门。所以安贞桥、安贞路等名字是从安贞门而来,1986年修筑的健安西路,也是取健德门与安贞门的首字组合而成。

随着元大都北城墙的废弃,昔日巍峨屹立的安贞门也逐渐消失了,只留下一个地名。到了清末民初,这个老地名也在北京的地图上彻底消失了。如今留给我们的只是地名和模糊的回忆。

现在安贞街道辖区在元代属于大都五十坊中的平在坊和善俗坊,明清时属顺天府大兴县管辖;民国十四年属北平市北郊区,民国三十六年改属北平市郊七区;解放后北平市改为北京市,1958年改称朝阳区;1968年划属和平街街道;1990年建安贞街道。

安贞辖区的西黄寺清净化城塔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东南部有外馆旧址,也叫哈尔哈馆,是清朝皇室接待蒙古贵族之处,后演变为蒙古商人云集之地;外馆斜街有座马王庙,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西黄寺的西北部,原有清代古墓,墓主叫完颜达齐哈。

解放前,沿安定门外大街南段西侧、外馆斜街两侧、德胜门外大街南段东侧、和西黄寺附近,属于安定门和德胜门的关厢地区,为城市居民与京郊农民杂居之地;此外便是广大的农村地区,主要有甘水桥、三路居、五路居、红庙、双旗杆等自然村落。

50年代初,这里东部和西北部住宅区相对集中,当时只有西北部的红都砖瓦厂、东北部的结核病医院、东南部的交通部招待所等少量单位。住宅区和道路的大规模开发建设起始于1982年,1990年以后建成,奠定了如今的规模。

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修建北三环路时,在安定门与安贞门旧址南北一线与三环路交叉处修建了一座立交桥,因桥所处的位置就在安贞门旧址南侧,故称安贞桥,从此,一个被人们遗忘的老地名得以恢复。2003年底开始修建地铁10号线后,又在安贞门旧址附近设站,最初称“安定路站”,因车站正处在安定路的安贞桥至安慧桥段上,后来在站名公示时,被更名为“安贞门二环里是老城区,几乎每个地方都有名称;三环外就是农村了许多地方并没有名称,或者有不文雅的名称,难登大雅之堂。“安贞”的出现惠及了方圆至少两平方公里的面积,取名字就方便多了。

近年来随着进一步的发展建设,这些单位多有变迁,街景、楼房等变化也不小,文物古迹方面除了西黄寺塔保存完好之外,达齐哈墓早就被平了、遗迹无存;联大对面的马王庙一直保存到九十年代,一度被东城区粮食局占用,然后也拆了,成了某单位宿舍楼。

长达十多里地的海棠花溪也到此为止,您也可以从这里开始向西行走,沿途观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