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一九二)牛角岭关城

标签:
古老北京处处故事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一九二)牛角岭关城
牛角岭关城在门头沟区王平镇韭园村东的山岭上,属京西最古老的“西山大道”上的重要关口。牛角岭关城又名牛脚岭关城。明清时期是宛平县辅卫南乡与王平口巡检司分界处,建有关城,至今城券犹存。
北京西边的群山统称西山,因山中盛产煤炭,元、明以来煤炭产业较为兴盛,这里还出产石材,烧制的琉璃件更是闻名京城,一直沿用到今天。山区的道路是当地村民祖祖辈辈用双脚磨出来的,其中的主干道是由商家集资修筑的,用山石铺砌路面,由马、驴、骡及骆驼等大牲畜组成的驮队日夜不断,经年累月在坚硬的石面上留下了一个个深深的蹄窝,看着这些在古道中遗存的蹄窝,不由自主地想到那首脍炙人口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只用了二十八个字,却使在一幅幽远的秋原景色下,古道上诗人寂寥地迎风牵马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商旅驼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山路石道上来来回回,形成了京城到西部山区,再远至内蒙古、山西地商旅道路,这些道路统称“山西大道”。
牛角岭关城是西山大路自东向西第一隘口,关城建在两山坡对峙之处,扼守着古道要冲。古代这里有官吏把守,对过往商旅收取过路费用,类似现在高速公路的手费处。牛角岭关城坐东朝西,砖石结构,在山石上直接用石块垒砌,青砖券边,青石做腿。门洞高7米,进深9.3米,横宽4.3米,体量甚大。
明崇祯三年(1630)明军在此处和偷袭而来的后金军遭遇,各路增援的明军便是在牛角岭将这股后金军围歼的,战后附近村民为战死的沿河城守备毛立芳将军在斋堂村修墓立碑,可惜现仅存墓碑。
今天是妙峰山镇与王平镇的分水岭,牛角岭关城西侧路边还存有两块石碑,一块是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所立“永远免夫交界碑”,是康乾“盛世滋丁,永不加税”政策的具体体现,碑文载:“……如我西山一带,村墟寥落,旗人一半联居,石厚田薄,里人走窑度日,一应夫差,家中每叹糊口之艰,距京遥远,往返不堪征途之苦……恩准王平、齐家、石港三司夫役尽行豁免。”另一块是清朝同治十一年(1872)所立“重修西山大路碑”。碑文曰:“盖闻造桥梁以济人渡,修道路以便人行,务民之义,此善举第一也。况西山一带仰赖乌金以资生理,而京师炊爨之用,尤不可缺。道路忽尔梗塞,各行生计攸关。”碑文中记载了同治十年(1871),暴雨成灾,冲毁道路,民间举善修复道路的情况。这两块石碑是研究京西古道历史重要史料,现在专门建了碑亭将这座石碑保护起来。
牛角岭的古道保存很完整,正好能看出古道从山脚下盘旋而上,在山顶穿过关城城券,再“翻山”而下。古道上的一串串或深或浅的蹄印清晰可见,而蹄窝最集中的就在关城城券下面的一段,牛角岭山顶是一整块巨石,这一段古道就是在这块巨石上凿出来的,路面凹凸不平,几百年的踏磨让石头的天然纹理更加光滑清晰,与蹄窝印交织在一起,像是在诉说着千年沧桑。
如今的关城,只留下一道残存的城门洞,和极少的文字及传说。穿过关城,古道继续向远处延伸……引起我们思绪无限。
“西山大道”又称“京西古道”北路,基本上沿着永定河谷而行,是京西历史最悠久的一条古道,也是京西古道中使用时间最长的一条,直到1977年下清公路(下苇甸到清水)修通之后,这条古道才自然废止。
2005年牛角岭关城被列入门头沟区第五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