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一七一)张家湾
标签:
运河北端历史重地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一七一)张家湾
张家湾镇在通州城区南部,是通往华北、东北和天津等地的交通要道,是一座文化古镇。明清作为大运河北端起点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商贾云集、漕运发达和战略地位闻名天下,是大运河第一码头。据说还有“先有张家湾,后有北京城”之说,不过我在城里头从来没有听过。
张家湾镇在没有汽车也没有火车的年代,京杭大运河是客货运输命脉,元朝商船能直接驶进北京城里,人来人往、卸粮装船、桅杆如林。后来城里人越来越多,河道却越来越浅,能通航的河段也越来越短了,最后终点改在通州。
如今走进张家湾,杂乱的街道,荒凉的萧太后河,城楼围起,前几年废砖烂瓦中还有木牌指示出古时的街道,今年什么都没了。只有一片平地、修整过的古桥和早就修复的城楼及一段半截城墙。
辽代,调运辽东粮饷,萧太后主持开凿运河,名曰萧太后河,河口就在此,海船至易小船驳运,成为漕运码头。
元代立都蓟城称大都,张瑄指挥海船运输漕粮,自渤海溯海河而驶,沿潞河逆行至此,换马车运至大都城,这里形成大村落,作为大运河北端码头达七百余年。
南末,忽必烈横扫中原,缴获资料堆积如山,对蒙古人非常重要,但战事未了,这么多资料到北方,无法安全。大臣巴颜用两个海盗朱清和张宣,花了大钱,托他俩办此事。一个月后,海运到天津。
不久,蒙古大军占领全国,忽必烈创立元朝。但北方的粮食,无法满足需要,而江南的粮食,又只能靠马车运,费用损耗及财政极大。巴颜想起海运的事,向忽必烈提议,把粮食海运到天津,再装车运至大都,损耗可降低,费用起码节省五成。忽必烈派巴颜找朱清、张宣,把廷之意一说,哥俩痛快当了海运官员,手下喽罗也各有任命。不到一月,六十艘海船便将四万多石粮食运到天津,费用竟降低近八成。
张宣仍觉得不够方便,指挥运粮船队由天津驶入白河,直驶到水浅无法航行才卸粮装车,此处距元大都只需一天路程。以后南下北上的船只,都到此换车换船,这里也迅速发展成一个繁华的码头,成为北方水陆交通枢纽。忽必烈特赐封张朱二人为万户侯,并将此地命名为张家湾,以嘉奖张宣的功劳,张家湾就这样诞生了。
随着大运河航运业的兴旺发达,张家湾又成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各类店铺、货栈、客店争相开业,带动了餐饮、娱乐业的兴起,各种餐馆、娱乐场所纷至沓来,张家湾沿河一带白天弦歌船号相闻,入夜灯笼桅火争明,成为京东著名游览区。
张宣由海盗到侯爵,恶习仍难改,几年后因贪污受贿被人举报。落得抄家问罪。此人就此消失,张家湾的地名却流传至今。
1995年被公布为北京文物保护单位;村南口有一座三券平面石桥,明万历年间由木桥改建,两侧护栏望柱头雕狮,栏板内外浮雕宝瓶,为北京地区独见;南口内十里街西侧有花枝巷,北侧有小花枝巷,有曹雪芹家当铺和染坊;村中西侧有元代建的广福寺,内有铁佛数尊,后拉倒丢弃塘中,塘又淤为平地,铁佛埋今小学操场;村东通惠河故道今名玉带河,尚保存明代两座独券石桥;村西南有大片苇塘,是大运河北端客船码头遗迹。
元末,通汇河淤塞,商客漕粮又退回张家湾终点。至正二十八年(1368),徐达率军北上,攻占了元大都,明朝登台。明朝也面临当年元朝问题,立即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恢复了南北大动脉的畅通。张家湾又呈现出千帆汇聚、百货云集的繁华景象。
明朝中期,蒙古各部闯进长城抢掠。官员刘畿看到事情严重,上书要求在张家湾建造城池。太监桂琦出主意:各处官仓中还有一些砖瓦木料,建一座张家湾城足够;派通州城内驻守兵丁出工即可。三个月后,张家湾城顺利完工。落成后的张家湾周长约六里,四面辟有城门,门洞上建有飞檐画栋的楼阁,城墙高约一丈八,厚约九尺多,全用大城砖包砌,东南城墙又建有三座水关,关闸时可封锁河道。城中建巨型粮仓,军营,各类政府机构一应俱全,官府门前立一石碑,刻张家湾城记碑文。
南门外的木料萧太后桥,面对日益增加的交通流量,不堪重负。直到万历年间,官员张烨资助,改建为全部用花岗岩砌成三券孔石桥,如今测量,全长约40米,宽约9米,中券孔跨度较两边孔略大,约7米左右,桥身两侧各有望柱22根,顶部44尊雕刻小石狮,柱间嵌有宝瓶荷叶浮雕石栏板,万历赐名通运桥。同时还有河神庙,与通运桥相倚,万历顺便赏了福德寺名字。石桥傍小庙,双碑夹大道,古河绕城墙,车中闻船号,竟构成了张家湾的特色景观。
通运桥完工四十年后,女真骑兵打败明朝,清朝自此开始。二百多年后,大清朝也引来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掠夺。1860年8月,英法联军攻占大沽口,清军退至张家湾。英法一路烧杀,在张家湾遇上严阵以待的中国守军,迫使他们停下。可是咸丰却派人要求谈判停火。谈判破裂,9月18日一早,英法发炮进攻,张家湾全线崩溃。三天后八里桥之战中国军队再遭惨败;十天后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城;二十天后火烧圆明圆。
现今的张家湾城,早已残缺不堪,只有通运桥基本完好,穿城大道仍在,南端有台阶,道上行人极少。昔日张家湾的辉煌,逐渐被人遗忘,只有这些残存的古迹,依然默默地守在古镇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