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一六九)谐趣园

标签:
园里有园更有故事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一六九)谐趣园
谐趣园在颐和园的东北角,由于它小巧玲珑,在颐和园中自成一局,故有“园中之园”之称。谐趣园中共有桥五座,其中以知鱼桥最为著名。该桥名取自《庄子•秋水》中的“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这座小园是清乾隆时仿无锡惠山脚下的寄畅园建造,原名惠山园。建成后,乾隆曾写《惠山园八景诗》。嘉庆时重修改名“谐趣园”。竣工时,嘉庆在《谐趣园记》中说:“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故名谐趣,乃寄畅之意也。”地仅数亩的小园,趣味究在何处,略举一二。谐趣园在万寿山东麓,是一个独立成区、具有南方园林风格的园中之园。谐趣园时名叫惠山园”,是仿无锡惠山寄畅园而建。嘉庆十六年(1811)重修后,取“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和乾隆皇帝的诗句“一亭一径,足谐奇趣”的意思,改名为“谐趣园”。园内共有亭、台、堂、榭十三处,并用百间游廊和五座形式不同的桥相沟通。园内东南角有一石桥,桥头石坊上有乾隆题写的“知鱼桥”三字额,是引用了庄子和惠子在“秋水濠上”的争论而来的。
入谐趣园,只见一池荷花,亭亭玉立,园内有一丛绿竹,竹荫深处,有山泉分成数股注入荷池。这道山泉的水源,来自昆明湖后湖东端,谐趣园取如此低洼的地势,为了形成这道山泉,使谐趣园的水面与后湖的水面形成一二米的落差,又用山石的堆叠,分成几个层次,使川流的水声犹如琴韵,横卧在泉边的巨石上,镌有“玉琴峡”。此景,使这座园中之园有声有色,可谓谐趣园的“声趣”。
在玉琴峡西侧有一座瞩新楼,从园内侧看是两层,从外层看却是一层。原来,谐趣园宫门前是那条下坡路的最低点,继续往前,又逐步升高,直接步入瞩新楼的上层,这种似楼非楼的设计,可谓“楼趣”。
园中共有桥五座,知鱼桥最为著名。接近水面,便于观鱼。取名知鱼桥,是引用了战国时代庄子和惠子在“秋水濠上”有关知鱼不知乐的富有哲理的辩论游戏。一个说,鱼儿游得真快乐;另一个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一个又反驳道: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增添游人的兴味,这是园中的“桥趣”。
当初,乾隆六下江南,七次住在无锡寄畅园。“喜其幽静,携图已归”,在万寿山下仿照无锡惠山的寄畅园,造一座园中之园。
没几天,就集中了成千上万的能工巧匠。大伙儿挖湖堆山,建殿修堂,移来北方松柏,种上南方翠竹,湖边儿是五彩画廊,殿前是白玉雕栏……,园子造好后,果然是风光优美,玲珑可爱。
这可把乾隆给乐坏啦,他常在园子里赏景喝酒,大宴群臣。有一天喝多了,随口诌出一首歪诗:人说苏杭赛天堂,我说此园胜苏杭,乐在此园当园主,哪个希罕做皇上。
这一来,谐趣园的名气可就传开了。很快传到在蓬莱岛修炼的两个仙人的耳朵里。两个仙人以为这不过是夸张之辞,谐趣园再美,还能美过我蓬莱仙境?后来听多了,就忍不住想到谐趣园,亲眼看看。
在一个月白风清的晚上,仙人骑着丹顶白鹤,来到谐趣园。举目一看,不由得暗吃一惊,果真是气象万千,不同凡响!
俩仙人光顾了看园子里的美景,没想到惊动了看园子的老太监。他听到园子里有响动,心想深更半夜的,有贼进来了?赶紧轻手轻脚地穿好衣服,提了根棍子从屋里走出来,一看,两个白胡子老头儿正在园子里蹓弯儿呢。老太监刚要喊,就听见一个老头儿说:“仙兄,我过去一直以为咱蓬莱的景色无与伦比,今天才知道,这人间的谐趣园并不比蓬莱差。”
老太监一听,不是凡人,哪还敢叫喊,忙藏在一块太湖石后边儿。另一个老头儿说话:“仙弟说得极是,如此胜境,令人大饱眼福。不过,依愚兄看,还有美中不足之处。湖里还应该加点儿什么,现在这样就显得有点儿空旷。”说完,把手里的龙头拐棍朝天上一扔,霎时祥光四射,云气蒸腾,那拐棍儿化作一条白龙,在谐趣园上空飞了几圈儿后,一头扎进湖里,龙身子变成了一座汉白玉的石桥,龙头变成了桥头的石牌坊。
老太监看到这儿,惊得目瞪口呆。湖上多了这座桥,就像画龙点睛一样,谐趣园显得更美了。仙弟也服了,顺着嘴儿说:“仙兄,您这桥加得还真是个地方儿,确实锦上添花了。”仙兄说:“此桥的妙处,离近了看得更清楚,咱们桥上走走。”这功夫,藏在太湖石后边儿的老太监忍不住咳嗽了一声。两个仙人受了惊,各自跳上一朵盛开的荷花,化作两朵祥云飞走了。
天亮后,乾隆来到谐趣园,一进门儿就愣住了,怎么湖上多了这么一座漂亮的石桥哇?老太监忙把夜里发生的事儿,说了一遍。乾隆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谐趣园的美景感动了神仙。他走到桥上,提笔在石牌坊上写了“知鱼桥”三个字。
那两只仙鹤没被仙人带走,就留在谐趣园的紫竹林里了,日子长了,就变成了两只铜仙鹤。后来慈禧听到了这个故事,觉得这是吉祥之物,就把两只铜鹤弄到了她居住的乐寿堂,现在还在乐寿堂前摆着呢。
经过440天的封闭修缮,2010年重新对外开放,这是谐趣园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修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