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一六四)果善寺

标签:
旧时寺庙现在公园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一六四)果善寺
善果寺在西城区槐柏树街12号,是一座历史悠久,建筑规模宏伟的北京外八刹之一。始建于五代时期的后梁乾化元年(811),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善果寺初名唐安寺。“废弛岁远,甚址尚存”。至明天顺八年(1464)春,尚膳监太监陶荣捐资恢复,次第焕新,奏请寺额,明英宗朱祁镇赐名为善果寺。孝宗弘治十六年(1503)冬,内官监太监姚训在东西两廊添设了罗汉堂,塑五百罗汉像,姚训还将自己的像也塑了进去,后又撤掉。历时两载,于弘治十八年(1505)十月完工。清顺治十七年(1660)世祖福临“圣驾临幸,嘉其乔木荫森,院宇宏敞,不杂阛阓,宛然名山,叹为京师第一胜地。”
善果寺,恢宏壮丽,气势不凡。寺前有放生池,上架石桥。进山门后依次天王殿、大雄宝殿、大士殿、大法堂,最后为藏经阁。另外还有东西配殿、配房六十余间及钟鼓二楼。东西配殿内,有泥塑大山,形态各异的五百罗汉坐卧其间,古刹、亭阁、宝塔、假山花木点缀各处,颇具仙境气氛。山上还布满了按照《山海经》、《万鸟图》等神话传说塑造的各种珍禽异兽。当年,它与北海小西天、朝外九天宫,并称为“北京泥塑三绝”。此外,大雄宝殿内,姿态逼真的十八罗汉塑像、藏经阁内的四十二臂观世音像,都是塑造艺术中的精湛之作。
清康熙元年(1662)重修、康熙十一年(1672)二月又重修,使寺院的规模更加宏伟。康熙十八年(1679)京师大地震,善果寺受到严重破坏,后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修复,并撤塔院,在旧址改建大法堂。乾隆四十年(1775)再次重修。
早年,每逢旧历六月初六有“晾经会”。是日,僧众要举行礼佛、诵经仪式,所以又称为“晾经法会”。如天气晴朗,僧众们就把所有经典从藏经楼搬出,一一平铺在院里的条案上,将经书打开,用经拨子支起使之通风见光,以便防蠹。所有袈裟、僧衣亦搭挂在院内一并晾晒。后来经书佚散减少,至晚清时已无经可晾,仅循旧例开放一天而已。
当时城南的居民每到旧历六月初六这天,除了去护城河看洗象的外,就是到善果寺看晾经,故庙前形成临时集市,有舍经书、“善书”的,有舍“冰水”、暑药的,有售卖香烛及各种吉祥物的。“士女云集,骈阗竟日”。但进庙烧香参观者仅限男人,不接待妇女入庙。
早年间,善果寺还流传着一段神秘的传说。从前,寺内曾隐居有两只仙蝶,在清明至中秋之间,每当夕阳西下的时候,仙蝶便翩翩起舞,满院飞翔,并不避人。如果游人以手招呼,口喊“老道”,仙蝶立即闻声飞来,随手起落飞舞,情意缠绵,不忍离去。人们附会它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身。据说在民国年间,寺内还保存有清乾隆帝的序文和御制诗文的仿宋版《蝶仙小史》一册,后被人借去末还,下落不明。
光绪二十六年(1900)夏,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寺院遭到严重破坏,佛像、文物尽被侵略军捣毁、掠去,无一幸存。民国时,善果寺已颓废败落。
1949年以后,这一带进行大规模城市建设,善果寺被征用,僧人四散。五十年代末由林地逐步改建为宣武公园,后因地震被毁。1983年重新进行了规划设计,翌年改建为宣武艺园,占地7.37公顷。1993年山门也被拆掉,旧址上建造了居民住宅楼。至此,名刹善果寺已荡然无存,除了前边一条被命名为善果胡同的地名外,别无遗迹可觅。
我一直没有来过,一个那么小的公园还要收票,我觉得不值。这次来看看,还没进门,就被围栏和茂密的修竹景色吸引了,真是未成曲调先有情啊!公园的门上有两块牌子,标明这是“精品公园”和“AAA”级国家旅游景区。
原来宣武艺园是一座融古典建筑和现代造园艺术为一体,具有江南园林风格的新型城市园林,重点突出了雅和静的特点,有丁香书院、松竹滴翠、翠浮叠影、静雅园、绿波流音五个景区。园门别致精细,五开间园门两旁配以景墙、砖雕,古朴大方。进入园门,迎面有假山、水池、飞瀑。借翠嶂分景,使山迥路转。过假山,艺园分为东西两个部分。
东部以山水见长,以静雅园、丁香书院作为主要景区,用山石、清池云墙、亭、榭、轩、桥进行装缀,使东部景区宁静而雅趣。西部以山林风景为主,并配以松竹滴翠、绿波流音、翠浮叠影、醒狮园等景区,深邃、幽静粗犷的山林景色尽收眼底。
静雅园在宣武艺园中自成一景,这里有文静榭、鸣蝉亭、揽雅轩、愈静池、鸳鸯亭、芙蓉桥、明月堤、雅岛等八景。文静榭三面临水,左岸池旁小山上苍松翠柏中掩映着鸣蝉亭,山下有愈静池,池岸有鸳鸯亭。景区后为雨后彩云般的芙蓉桥,南边有莲化喷池,池内喷水的荷叶下三个生动活泼的顽童戏水雕像,别有一番情趣。堤东池内有雅岛,岛上苍松浓绿,衬以白鹤塑。青石小景上题有诗句:“喜看苍松延年茂,更欣白鹤舞雅岛”。
公园里有人不算太多,有看书的、有散步的、有打牌的,更有随处睡觉的,实在不雅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