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一六三)通仙观
(2023-04-19 10:21:20)
标签:
所剩古迹不容拆毁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一六三)通仙观
通仙观遗址在门头沟区燕家台村,燕家台村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最为著名的是元代建造的通仙观,观宇现已无存。
据传,通仙观与京城的白云观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我国传统宗教之一的道教文化,能在京西的古村落中找寻觅到它的遗迹也算是一大幸事。
金正大五年(1228),邱处机飞升于长春宫,由李真常嗣教。1230年,清和大师尹志平隐寓于此,“道化熏蒸、正容悟物,户外之履常满”。尹置田七顷多,规划、营造,命蔡志仙督成之。不久李真常邀尹志平还长春宫,蔡志仙亦逝去。尹志平弟子刘志远、田志恭、康志觉又接着营造。“创建以像,三清师真有祠、灵官有位,斋馆寮库莫不济济有序,蒙真常师棕以通仙之号,是为大长春宫及五华之别业也。”
通仙观创建于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是大长春宫(白云观)下院。由清和大师尹志平、清虚大师蔡志仙等创建。至元碑撰文者是“大长春宫知事静应玄同大师、诸路道门玄学提举王道明”。据“重修碑”记载,此观为“汉唐两代古迹”。元代丘处机弟子蔡志仙接续营造,时为北京白云观之下院,且有丘处机的弟子尹志平诗词多首。元、明时曾经两次大规模重修。”
《京西边陲清水镇》记载:“通仙观在燕家台村东部沟谷间台地上,北距著名风景区东龙门涧二里。
《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记载:“通仙观俗称老君观,供奉太上老君。在东龙门涧涧口东南侧,是一座规模宏大的道观。原来的通仙观坐北朝南。有正殿三间,面阔8.85米,进深4.1米,硬山清水脊合瓦顶,方格窗,红墙绿瓦,飞檐斗拱,甚是气势,是一座规模宏大的道观。正殿高台上的老君神像高丈余,两边有神童执旗打幡,侍候左右。台下是四大天王,横眉立目,脚踩妖童,手持宝剑、大刀,怒目而视。大殿前,东、西两边各有一块石碑。东、西禅房各三间,是僧人的寝房。南殿三间,面阔10.9米,进深9.3米,月台宽10.9米,进深7米。此观在1967年被拆除,大殿前的两通“重修碑”在建国初期被镶在“燕家台过街楼”墙中了。那两块长方形汉白玉石碑,一块刻制于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的《重修通仙观碑铭序》;另一块刻制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的《重修通仙观碑铭井序》。现通仙观庙宇已不复存在,但镶嵌在过街楼的道教通仙观碑刻却见证了这个村昔日的道教文化。
过街楼券门上方是一间四角凉亭,门额上书“燕家台”三个金色大字。字已褪色,却愈发显得苍劲古朴。券门旁边一高一矮的两株塔松,与过街楼颜色斑驳的老墙相映成趣。
看上去,这座过街楼保存得相当完好。红墙灰瓦、古色古香的建筑,吸引人的目光。但是当地的一位老人说“那是仿古建筑。”他告诉我们,这座过街楼是1958年兴修水利时,为了美化村容村貌而修建的。是仿古建筑,但镶嵌在过街楼上的两块石碑却是货真价实的古庙遗存。据石碑记载,通仙观为“汉唐两代古迹”。相传,道教全真派祖师丘处机曾在燕家台村修行,并修建道观,通仙观与京城的白云观关系密切。后来,丘处机弟子蔡志仙接续营造,丘处机的另一位弟子尹志平还留下诗词多首。过街楼上的两块石碑,见证了燕家台村昔日道教文化的繁盛。
门头沟的道观数量不多,除了通仙观,名气都不大。燕家台通仙观是全真教创立者长春真人丘处机的弟子清河大师尹志平等人,秉师遗命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