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北京的故事(一五五)白水寺

(2023-04-10 19:09:10)
标签:

许多

文物

还需

细看

分类: 古老北京

老北京的故事(一五五)白水寺

 老北京的故事(一五五)白水寺

老北京的故事(一五五)白水寺

老北京的故事(一五五)白水寺

老北京的故事(一五五)白水寺

老北京的故事(一五五)白水寺

老北京的故事(一五五)白水寺

老北京的故事(一五五)白水寺

老北京的故事(一五五)白水寺

老北京的故事(一五五)白水寺

老北京的故事(一五五)白水寺

老北京的故事(一五五)白水寺

老北京的故事(一五五)白水寺

老北京的故事(一五五)白水寺

老北京的故事(一五五)白水寺

老北京的故事(一五五)白水寺

老北京的故事(一五五)白水寺

白水寺在房山区城关街道西北6公里歇息岗燕山公园内,确切的说在公交车“燕山火车站”那一站,下车后进入公园还有一段不算短的距离,走大约500米平道,下一段台阶,再过一条隧道,下面是河,旁边走人。出了这条隧道,才是公园。

白水寺创建年代不详,据明郑民悦《重修白水兴隆寺记》记载,明景泰年间僧智莲重修之。成化元年(1465),住持净广再修,寺中树碑,僧道深撰碑文。明嘉靖年间又修石佛,建三间北殿,后为樵火所焚。万历四年(1576)游僧常缘途经蝎息岗,目睹山寺焚圮,石佛暴露,于是为之募缘,再建白水寺。这次就山取石,建造无梁石阁,安俸三尊石佛,涂饰金粉,绘制壁画。次建弥勒殿、禅堂、山门,山门题额“兴隆”,又建钟楼、库厨等,在寺后的石岗顶上建花岗岩石塔。万历十四年(1586)竣工。民国以后,白水寺山门、弥勒殿、禅堂、钟楼及寺前石桥诸建筑皆倾圮,仅存石阁、石佛与岗颠的石塔。

白水寺原名白水兴隆寺,寺前有白水山溪淌过,故称白水兴隆寺,俗称白水寺,又名兴隆寺。因有三座石雕巨佛,又称大佛寺,是房山著名的寺院。白水寺石阁为明万历年间长缘重修时所建,它是一座花岗岩构筑的仿亭阁式无梁建筑。依山面水,灵秀如画。因有白水流过,明清两代冠以“白水异浆”,列入房山八景。旧时每年正月十五日有庙会,现在的白水寺为明代所建。现在是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白水寺东北面的山顶上,有一座石刻的经幢,据考证,是金代遗留下来的。白水寺经幢为花岗岩雕凿而成,四方棱形,每面50厘米。高306厘米,顶部为四层经幔,从柱基至第一层幔为225厘米,从第一层至第四层经幔呈攒尖顶状,由下向上逐渐缩小按佛教规定,经幔下的石柱上应刻有经咒或密经,但因年代久远,又经风剥雨蚀,已无从知道刻字与否了。经幢底部为圆形,周长为152厘米。石经幢传说是杨家将的拴马桩而闻名。

白水寺由于年久失修,仅存无梁石阁一座和三尊石雕佛像,大佛由当地盛产的整块巨大花岗岩雕刻而成。石阁南向,平面呈正方形,外观为两重方阁。阁门南开,两侧开两洞对称的卷形石牖,石牖恰与阁内释迦石佛头顶齐。光线从三个不同方向透进阁内,三尊巨大的石佛轮廓清晰。卷形门牖的设置,既突出了佛寺建筑的特征,又增添了建筑的装饰性,同时获得了理想的采光效果,可谓匠心独具。

白水寺石阁是由花岗石构筑的仿亭阁式无梁建筑,重檐殿顶,砖石结构,南向,建筑平面呈方形,阁内上部穹隆顶,中央雕龙头藻井,两侧开两洞对称的券形石牖。石佛以花岗岩雕制而成,中为释迦牟尼,5.8米,与卧佛寺大铜佛不相上下,佛像面部丰满圆润,神态安详庄重,螺发、无高肉髻,两耳垂肩,身着袈裟,微露足夹,脚踏椭圆形莲花座。整座石佛雕线条清晰,衣纹流畅、古朴凝重,系元代雕刻显示了高超的石雕技术,是石雕艺术的珍品。释迦牟尼像的两侧是两位侍者,左边是阿难,右边是伽叶,阿难双手合十,迦叶合撑弯指,均两耳垂肩,身着迦裟,亦入椭圆形莲座。三尊石站像衣纹流畅,雕法古朴,是古代石雕艺术中的珍品。但明代重修时均覆以泥皮彩绘,今大部剥落,方显出雕像原貌。据专家、学者判断,石佛为元代雕刻,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是北京地区最大的石佛,是研究北京佛教文化与佛教造像的重要实物。白水寺建筑风格独特,文物价值很高。已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我看到的三尊石佛可没有那么高,连1.8米都没有,比普通人还矮一些,身披紫红色的斗篷。虽说没看没见莲花基座,仅从面部的大小和身材的胖瘦就能够判断出佛像的高矮了,5.8米高的佛像怎么可能有真人大小的头部?既然这样“寺内石佛是北京保存最大的石佛像”又是从何而来的呢?网上的这些言之凿凿的介绍有史书记载吗?

来往磕头、烧香的人往来不绝。从这些人的穿着和面孔看,应该都是普通的工人和农民。他们也来这里追求自己的幸福,寄托对未来的美好愿望。

没有红色的院墙、参天的古树、更没有僧人,殿倒是有两层,绝不大。外墙的石块和泥直接裸露,只有四个角上挂着铃铛。山门前的台阶、石桥也都是最近几年才修的。三尊佛像堵在门前,只有一小块地方可以进去三四个人,再多决进不去了。等前面的人都上完了供,我拦住要进去的人才拍了一张照片。

门前有个凉棚,信徒们纷纷来此顶礼膜拜,烧香磕头,口中念念有词,祈求疾病快好、家人平安、无灾无病、家庭和睦的比较多,也很实际。也有希冀升官发财、股票上涨的,……

整个寺庙不大,也就三四亩地的样子。大殿也好,石阁也罢,外表粗糙,内里黑暗,夫复何言?也许堵在门口的这三尊小石佛的身后就是那高大的石佛,只是普通观众看不见。这么一个小庙,能藏到哪里呀?

1984年白水寺,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后,迁移了乱葬坟茔,铺设上山甬道,1993年,房山区政府修复了白水寺残损的石阁顶,重建白水寺石桥,对石阁进行了修缮,在山顶修建了虎云亭,建设了蓄水池。

能够列入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应该有确凿的证据和详实的文字记载,绝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