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一四二)番字牌村
标签:
村庄古老历史更老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一四二)番字牌村
番字牌村在密云区冯家峪镇,马关河上游,因村北山脚有梵字石刻而得名,古称梵字牌,后演变为今名。辖番字牌村、关南村、关北村、大平台村四个自然村。
番字牌村村北有市级保护文物番字石刻,在茂密的小孤山向阳石面上,山峦陡壁之地,一座长30米、高5米的小孤山向阳石面上,刻有33组文字,这些字刻有大有小,大的有40多厘米,小的也有10厘米。这些字有篆书之妙、楷书之美,字体排列整齐,行距分明,虽然已年深日久,但字迹却异常清晰。有的似蒙文,有的如满文,而且在字的上端和尾部还刻有类似标点的小符号。这些“番字”像是件件艺术品,很有欣赏价值。当地居民称之为“番字”。又因为每组石刻远看都好像一块石质匾额,所以称其为“番字牌”,古称梵字牌,后演变为今名,村子也因此而得名。经专家辨认和鉴定,番字石刻形成于元代,书写的是梵文、藏文、蒙文三种不同的文字,其大意是为人类祈福、祈祷平安。番字牌石刻刻工较深。
在原番字牌乡医院东山坡上,还有一块两米多高的立石,其东面的石壁上刻有一个大型番字,字高1米有余,宽约30厘米,为佛教的“十相自在图”。经专家辨认和鉴定,石刻形成于元代。
专家还在一处石刻的落款上找到了元朝年号。算来到现在都快七百年了。番字牌石刻具有多方面的历史意义及研究价值,是研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物证,这些让人难懂的“番字天书”也足以证明了密云历史文化之悠久。1990年还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种说法是,祝福过往行人平安的咒语。因番字牌村向西北可达河北丰宁,向东北可达河北滦平,属交通要道,过往行人较多,这里又属边塞,战事多,加之森林茂密,虎豹等猛兽多有出没,因而在路旁山崖上刻上祝福的咒语,保佑人们旅途平安。
另一种说法是,少数民族祈祷能打胜仗的祷告词。番字牌地区历史上曾属关外少数民族统治地区,驻扎过少数民族军队,为了祈求神佛保佑其开战胜利,故将祷告词刻于路边山崖上,军队行进时能看到,以求鼓舞士气。
还有一种说法是,镇妖符。当地人传说,番字牌村地处边塞,战事多,死亡人员多,很多战死的将士魂魄不能回归故里。一到夜里就传来哭喊声,吓得当地人不敢出门。后来村里人就烧香祈求上苍,突然某天夜里雷声大作,天空中一道金光闪过,有人看见一条黄符从天而降,落到小孤山上。第二天清晨人们一看,小孤山的山崖上有了谁也不认识的文字。从此,这里夜间再也听不到哭喊声了,人们说小孤山上的文字是上天降下的镇妖符。
直到1987年,密云文物管理部门报请中科院,“番字天书”之谜才终于解开。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字研究所专家辨认和鉴定,石刻文字为梵文(古尼泊尔文)、蒙文和藏文三种文字。每组字的内容均为佛教的六字真言,即唵、嘛、呢、叭、咪、吽。行数较多的是“六字真言”的重复刻写。每组字尾部一行或几个小型字是落款或纪年。如阴火兔三年,即元泰定帝三年(1327),还有“军队造”、“孛马”等落款。1983年在原番字牌乡医院东山坡上还发现过一块高近2米的立石,壁上刻有一个大型字体,字高约1米有余,宽约35厘米,远看像画,近看是若干字型拼成的大型组字。经辨认是梵文组合图,即佛教的“十相自在图”。
番字牌的番字刻于何时,史籍没有记载,但北京地区藏文咒语却有史可查。元代1326年在居庸关曾刻藏文咒语,《元史》载,“泰定三年五月,遣都指挥使兀都蛮镌西番咒语于居庸关崖石。”文中“西番咒语”即藏文咒语,虽然当时所刻的藏文咒语已无从寻觅,然而却表明元时已经有刻藏文咒语于石之举动。居庸关是重要交通要隘,在此所刻咒语,多为祈祷神佛保佑,以求吉祥平安。由此看来,密云番字牌出现三体文六字真言咒语石刻也不足为奇。
番字牌村天高云淡、广袤空明、风过秋野、鸟飞不鸣、树木葱郁、群山环绕、山泉处处,溪流缓缓,清水南流、岩石突兀、岩壁陡峭,附近山上的峰火台,孤独耸立,好一派古代边塞的风光,在村北,海拔千米高高的山上还有两个大小不一的山洞:长仙洞,当地也称朝阳洞。还有野马川、鞑子坟、小西天、大牛峪等景点。白马关河纵贯全村,别有古代边塞的风光。当地人自称是明清时期山东来的移民,如今十几代人了,连山东话都不会说了。静悄悄的空间弥漫着古老的乡愁。那铁钩银划的印痕,像遥远的呼唤,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