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二八五)延信墓

标签:
清朝宗室空留宝顶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二八五)延信墓







延信墓在房山区燕山镇羊耳峪东流水村的荒山野岭上,已经列入房山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延信(1673-1728),满洲正蓝旗人爱新觉罗氏。清朝宗室、将领。清太宗皇太极曾孙,肃武亲王爱新觉罗·豪格之孙,多罗温良郡王爱新觉罗·猛峨第三子。
康熙二十七年(1688)封三等奉国将军,三十七年(1698)授二等侍卫,四十年(1701)预议政、授正蓝旗满洲都统,四十五年(1706)因病解都统任,五十二年(1713)复任,五十七年(1718),受康熙重用,随抚远大将军允禵(tí)率师西征准格尔台吉大策凌敦多布军队,驻守西宁。五十九年(1720),授平逆将军,率师取道青海到达西藏,击败策妄阿拉布坦部将策零敦多卜后,进入西藏。
雍正元年(1723),侄儿揆(kuí)惠因罪被夺去爵位,朝廷议以延信承袭。后进位为贝子,再进位为贝勒。再授为西安将军。雍正五年(1727),清世宗以延信与阿其那等结党,暗地结交允禵,偏袒年羹饶,入藏时侵吞公帑(tng)十万两,遂夺去其爵位,逮下由亲王大臣按法处治。谳(yàn)上延信党援、欺罔、负恩、要结人心、贪婪乱政、失误兵机等二十罪,按罪当斩。世宗下命幽禁延信,子孙降为红带子。
雍正五年(1725),当八爷允禩(sì)、九爷允禟(táng)被雍正帝迫害致死,十四爷允禵被禁皇陵以后,雍正帝环顾四周,怎么看延信也不顺眼,便鼓动王公大臣捏照二十款罪名,将战功赫赫的延信削爵圈禁于畅春园。雍正六年(1728)六月一代战将延信在禁所郁郁而终,死于畅春园外囚所。但雍正依然没有放过他的子孙,下令将他们全部降为红带子。
燕化东流水村有温良郡王猛峨之子、原封多罗贝勒延信墓,墓的宝顶保存完好。京城清代宝顶遗迹本就不多,也少为人知。
温郡王猛峨并非皇子,而是清肃武亲王豪格第五子。多罗贝勒延信墓,在羊耳峪普光寺西坡。羊耳峪村在燕化之北,与卓尔不群大象石毗邻。
羊耳峪村已是繁忙景象,人来人往,但本地人不多,多是燕山石化建厂时迁居此地的,对清代文物,并不知情。只见街道之西,还是村落,而且高山迭起,似为筑墓之佳所。于是向西进山而行。沿山路西北行,渐入无人之境,路旁野树稀疏,秋末寒天,甚感荒芜。路上无岔道,一直前行,山底有一大门无人看守,穿门而入。院中亦无人,山前无村,鸡犬不闻,遑论人声。仔细在院中逡巡,见到一位值班工人,细问方知,北侧山凹之中,仿若有一圆顶。
走近,见一堵院墙横在面前,翻过院墙,寻路而上,才见半山中,一宝顶歪斜在哪儿,再上前,终于得见。宝顶体量不大,为红色,但早已褪成土黄色,宝顶中有一巨大裂缝,有两根木棍支垫,好像要把它撬翻的意思。宝顶下有一盗洞,一看是三合土地宫。在山坡看地形,不能确定方位。按说墓筑于山间,必定要修整地平,园寝营建才可以开始。但宝顶所在周遭,不见任何人工修整痕迹,感觉即在山腰之上,开出极小一块平台,然后盖造宝顶一座而已,不至于如此狭窄逼仄。或原有台阶、甬道等物,今不见其迹也?参观完毕,绕山而行,约一刻钟即到山前院落门口。
另有人说,又走了一段,到了一处怪异的石头垒砌的平台,这是另一处清朝的延信墓,但有人曾更正为延信母墓。
站在山坡上,向西南望去,翻过对面的山,据说就是燕山石化原“东方红炼油厂”所在地,现在叫燕山石化炼油厂西厂区。
经查地图,宝顶在一村旁,名“铺王寺”,盖普光寺谐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