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二七九)东井西井

标签:
明代曾有活人殉葬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二七九)东井西井










东井西井在昌平区十三陵镇陵区内,是明朝朱棣殉葬嫔妃的墓地,这些墓葬遗存不多,没有观赏性,北京游客也很少光顾。
东井在东德陵村东南侧馒头山下,坐东朝西,当地俗称东娘娘宫。现存部分外罗墙和内罗墙,殿堂柱石,墓冢之前有一通无字碑。解放前当地土匪试图盗发,但最终没能得逞。
西井在定陵西南,坐西北朝东南,正对着远处的十三陵水库。在昭陵之北,占地面积比东井还大。是明长陵的妃嫔陪葬墓之一。西井的现存状况不如东井,围墙只有北面一段残存。宝城和殿堂仅存遗址可以辨认。宝城下面几十米处留有一通无字碑。
当地人说这种墓穴没有墓道,下葬时用绳索直接顺下去,所以称“井”。究竟如何,没有发掘之前谁也不能确定。从现存遗址上看,东西二井与其他陵内的陪葬墓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甚至在规格上还要超过一些其他陪葬墓。东井,俗称东娘娘宫,西井俗称西娘娘宫。
……
……
……
据《昌平山水记》记载:东井、西井“并重门,门三道,殿三间、两庑各三间,绿瓦周垣。”经实地查看,东井、西井现存享殿基址俱五间。《明会典》言长陵十六妃俱从葬,但谥多不可考。
西井和东井的规制相同,南北长233米、东西宽115.30米,三道门上堆有碎砖残瓦,享殿五间,进深三间,殿基及柱础尚存,东西长29米、南北宽17米。围绕享殿建有内墙,残留部分高2米、厚0.55米。左右两庑已垦为农田,基址不存。殿后21米处立无字碑一通,悉如东井之碑,碑高2.10米、宽0.90米、厚0.28米。坟残高约10米、直径25米。
园墙宝城部分建于山腰处,后部保存尚好,依山建筑,内高外低,残高2.50-3.50米、厚1米。墙体以大小城砖垒砌,内填灰泥及碎砖,内外表皮涂1厘米厚的灰泥,再刷红色粉子。据说西井在解放前被盗。
……
万历《明会典》对王氏丧礼的记载,也有“开茔域,遣官祀后土”的说法,这说明甚为成祖所重的王氏,也和成穆贵妃一样,是自有园寝的。而长陵左侧尊位的东井,很可能即是王贵妃的墓园。
园寝地面残存建筑遗迹,以残墙及柱础石为主。园寝前方后圆,与西井相似,类帝陵规制。享殿柱础石遗存较多,排列整齐,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两侧有享殿围墙,以大小城砖垒砌,抹有灰泥并涂红土。殿前左右配殿今已不存,仅左配殿残留几个柱础石。殿后按西井规制,有三重门、隔墙及琉璃影壁等建筑,现今已杳无遗存。再远立无字凤碑一座,碑首云凤纹,与西井、万贵妃墓无字凤碑同立于嘉靖朝。碑后宝顶,90年代被盗掘后,砌成了水泥砖石结构。宝城同西井,亦建于山腰处,部分保存完好,内里用城砖包砌。南北园墙保存较好,墙皮抹灰泥刷红粉与享殿墙相同。
东井北园墙外皮用城砖,内以碎砖残瓦垒砌,瓦片有绿、黑、黄诸色,并填以灰泥,内外墙皮抹灰泥涂红土。《明孝宗实录》曾载,弘治年间曾“修长陵东、西井香殿及厢房墙垣。”今日残墙可能即是当时遗物。
东井西井没了,这段历史却留存了下来,让我们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