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北京的故事(二五八)白马关

(2023-01-17 16:15:13)
标签:

长城

关口

历史

悠久

分类: 古老北京

老北京的故事(二五八)白马关

老北京的故事(二五八)白马关

老北京的故事(二五八)白马关

老北京的故事(二五八)白马关

老北京的故事(二五八)白马关

老北京的故事(二五八)白马关

老北京的故事(二五八)白马关

老北京的故事(二五八)白马关

白马关在密云区冯家峪镇北12公里,距离密云城区60公里,群山环抱中,白马关河岸边北靠长城,地势险要,自古为要塞关口,是通往东北的主要通道。

白马关村名来历,有两种传说。明初修长城时,从东北野马川窜进一匹暴烈的白色野马,到处狂奔,糟蹋庄稼,时而伤人,后被修长城的兵将擒服。长城关口定名白马关,河称白马关河,村以关命名。另有传说是在番字牌村西有条河川,有匹雪白耀眼的野马,杨六郎打仗路过这里,巧遇这匹白马徜徉在水中,杨六郎驯服了它,当了坐骑,此关口也改为白马关了。其实,白马关建于明朝,杨六郎是宋朝人。倒是戚继光镇守蓟镇长城多年。

明嘉靖三十年(1551)修城堡,嘉靖三十八年(1559),堡内建有“广丰仓”,嘉靖四十四年(1565)置提调署。隆庆三年(1569)建白马关隘,在南面150米处修建营城,名白马关堡。后至清代,县志记载:“乾隆时期,石塘路守营由白马关移驻,隶提标把总一员,外委两员”戍守。现城堡就位于白马关村中,作为密云区的一处文物保护单位,门洞及西墙保存完好。

白马关坐北朝南,南北长152米,东西宽50,城门洞用城砖拱而成。城堡朝南偏东45度,西临公路与白马关河,东靠山。平面呈长方形,外侧墙基有石条砌成,上用城砖砌水平缝,一丁一顺,竖缝相错;内墙均为大块毛石砌筑,白灰勾缝;墙芯填以土石。东墙残长224米,内侧墙残高7.26米,外侧墙残高4.30米,残宽2.50米;南墙残长67.6米,内侧墙残高5.30米,残宽4米;北墙残长51.80米,内墙残高4.54米,外墙坍塌残高不祥;西墙残长184米,内墙残高3.13米,外墙残高4.37米,残宽1.95米。堡面积41 216方米。各墙顶部垛口、女墙、射孔、瞭望孔、马道形制不详。城堡南墙辟有一城门,门额上有2米长、1米宽的阴刻“白马关堡”石匾至今醒目。城门顶部原为砖券结构,现形制不详,门洞内外口均为砖券五券五伏。门洞8.16米、宽2.05米、高2.55米。门洞两侧洞壁墙体均用七层条石砌水平缝,白灰勾缝,竖缝相错,非常坚固。城堡南面的一座山上建有哨楼,与城堡遥相呼应。清代时设提调、把总戍守。

在白马关长城的一座敌楼上,建有一间精美的罕见的“楼橹”。这是中国古建筑学术语,即高台战具,攻守皆宜。它是建在敌楼上有屋顶的小房子,又称铺房,供士兵观察敌情,遮风避雨。这样的长城楼橹建筑在北京地区仅存两三处,弥足珍贵。

白马关海370米。附近多1 000以上峰峦,形势险峻。白马关河流经其间。关内外腹地较窄,在军事、交通的重要性不及古北口。有公路经此。

明朝永乐年间在白马关修建城堡,起初是一座简易小城堡。嘉靖三十年(1551)驻提调官守关筑城修边,统领军兵加固边城,加高加厚,设垛口,筑子城墙,建观察楼,防御城等,使边城能攻能守,防战全能。

城堡为中型城堡,就地势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南、北、西三垣平直,东垣依山势呈弓背形,南垣中部一门。初次筑的石墙皆用较大块的毛石、白灰砌筑,墙内碎石、沙土填夯。第二次重修为砖包四垣的外皮,加固墙基用八至九层条石平铺,条石以上砖包到顶。

石墙全长4000米,时断时续,是主体长城内的一道附线。各种防御设施的密集。

明代杨选有诗《白马关遇雨》:崚嶒石径黑云遮,雹雨风驱阻使车。乍听高原林堕叶,即看曲涧浪生花。豺狐才窟浑无迹,将校空山未有家。顷刻遥天云雾散,万峰花翠亦堪夸。明代诗人杨旦也有《过白马关》:怪石巉巉水乱流,柳匀新绿弄春柔。满陂芳草眠黄犊,风景居然似建州。该诗作者虽写关隘险势,但主要描写的是边塞安定时春日景象,颇有江南味道。

20世纪70年代初,柏油路替代了白马古道。汽车替代了马车,行人车辆无需住店,城堡及沿途的大车店也彻底消失了。

2018年,白马关村入选北京首批市级传统村落名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