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二五一)悼陵监村
标签:
陵墓主人来回变更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二五一)悼陵监村
悼陵监村在昌平区十三陵镇袄儿峪东麓。清代成村,因村址在明代为悼陵的神宫监所在地,故名悼陵监。
十三陵地区,一般是一个陵墓,配套一个管理机构神宫监叫某陵监,和一个村子叫某陵村。比如庆陵,旁边有一个庆陵监,还有一个庆陵村。在皇妃太子的墓区,一般不称为某陵,也没有神宫监。但是悼陵监村曾经埋过被贬的皇后,可以称为陵。嘉靖皇帝的陈皇后,曾经被贬,死后埋在这里,谥号悼灵。墓葬称为悼陵,神宫监也称为悼陵监。
悼陵的墓主是明世宗朱厚熜的原配皇后陈氏。陈是元城今河北大名人,嘉靖元年(1522)册立为皇后。嘉靖七年(1528)十月的一天,帝后在宫中闲坐,张、方二妃进来献茶。嘉靖皇帝反复观看、抚弄二妃的纤纤细手,引得陈皇后妒火中烧,醋意大发,将茶杯掷在地上,摔得粉碎;惹得嘉靖龙颜震怒,大发雷霆。陈皇后素知嘉靖为人严厉,为争宠夺爱激怒皇帝,不免心中惊悸,终日惶恐不安,导致腹中胎儿流产,数日后竟一命呜呼。而嘉靖余怒未消,对皇后的丧礼降低规格,谥号悼灵,葬在陵区内的袄儿峪。
按照明朝制度,每建一座陵都要设一个神宫监,派遣太监负责日常的看护与管理;因陈皇后的谥号为悼灵,其葬所即称为悼陵,神宫监也随着称为悼陵监。嘉靖十五年(1536),礼部尚书夏言议请改谥,此时嘉靖皇帝已经心气平和,遂改谥为孝洁。嘉靖皇帝死后,礼官们提出:孝洁皇后乃世宗即嘉靖的原配,应与皇帝合葬。,嘉靖的三子朱载垕穆宗,采纳了礼官们的建议,将陈皇后迁葬永陵,并于隆庆元年(1567)二月为陈皇后上尊谥为:孝洁恭懿睿安庄相翊圣肃皇后,享受到前所未有的尊荣。但是悼陵以及悼陵监的名字还是保留下来了。
悼陵整体建筑坐西北朝东南,呈长方形,设殿门三间,享殿五间,两厢配殿各三间,后殿为石供案,石供器。案器后为墓冢。孝洁皇后隆庆元年(1567)七月十七日迁葬永陵后,悼陵闲置十余年。万历九年(1581)十月,世宗皇贵妃沈氏死后葬入悼陵,后来,世宗的妃子文氏、卢氏陆续葬入悼陵。悼陵的规格也由皇后陵降为皇妃陵,悼陵监却保留了下来,仍旧执行着看护陵园的职责。
在悼陵监村东,为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年号崇祯的陵思陵。因前十二陵的神宫监都是明朝设置的,而崇祯皇帝是亡国之君,没有设立神宫监。清顺治元年(1644)七月,清王朝为各陵确定了守陵太监的人数,因思陵没有神宫监,太监们没有栖身之所,而悼陵监便近在咫尺,于是,看护思陵的太监们就寄治、借宿在悼陵监内。康熙年间,每陵设陵户三名,思陵四名,每户给地三十五亩;乾隆年间,每陵均设陵户四名,每户仍给地三十五亩。陵户们在这里定居下来以后,娶妻生子,经过世代繁衍生息,遂形成村落。
在明、清两朝,悼陵监村的两处文物古迹得到较好的保护。民国时期,思陵两度遭到土匪盗掘;1947年,国民党军队为修炮楼,拆毁了思陵的围墙和砖石建筑,留给新中国的是残破的遗址。1992年,十三陵特区对思陵遗址进行了清理,并修复了陵墙、宝城和城台,对陵园内的现有文物进行复位和修缮,派专人常年看护管理,给予较好的保护和利用。
悼陵,当地人俗称大宫里。大宫里的围墙。虽然破败,但仍有气象。陈皇后坟墓迁走后,又入葬了世宗的三个妃子。大宫里苍松掩映之下的坟丘,古树古坟,虽然阳光明媚,总感觉有些瘆人。
崇祯自缢于景山,那时明朝政局十分混乱,崇祯和周皇后的尸首迟迟没下葬。几经周折,崇祯的尸首终于被运向昌平的陵墓群。然而,在运送过程中人们发现,崇祯的脑袋被砍掉了!大家赶紧寻找,最终没有找着。只好现找材料和工匠,铸了个金头,安在崇祯的脖子上。崇祯的尸首才“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把崇桢安葬在了思陵。虽然他亡国之君的名声不好听,可是他的“金头”却是个金贵的物什啊,很多盗墓人都把目光盯上了思陵。最初,思陵在思陵村陵户们的精心照看下,丝毫无损。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陵户的变迁,思陵的看管没有当初那么严了,这就给了盗墓人一些可趁之机。
有天思陵村一老人路过思陵,突然发现思陵的墓有被挖开的痕迹。他赶紧找到看护思陵的陵户。陵首带领众陵户来到思陵一看,都惊呆了:棺墓已经腐烂,里面凌乱地放着骷髅架子,那颗“金头”不见了!陵户们赶紧四处寻找,可哪里有盗墓人的影子,他们早就携着“金头”跑了。
陵户们赶紧到州里报了案。没有半点线索,报案又有什么用呢?“金头”被盗的事儿被搁置下来。这件事让众陵户立下新的护陵规矩。他们把思陵村改名为“盗陵监”,时刻提醒村民严守思陵,谨防盗墓人再盗思陵。久而久之,盗陵监成了如今我们称的悼陵监。悼陵监村的名称由此而来。
如今的悼陵监,背靠锦屏山,植被繁茂,景色秀丽,新农村、新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