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六四六)寇山书院

标签:
塞外古时也有书院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六四六)寇山书院
冠山书院在延庆城区杨家胡同42号,延庆区第一小学。冠山书院历史较短,发轫于清代乾隆年间,至今也已有260多年的历史了。
清乾隆十九年(1754)冬天,芮泰元代理延庆知州,劝捐白银五百两,修缮学宫之后的十二间东西斋房,倡导修建了书院。次年,芮泰元正式就任延庆知州,又通过乡绅贾商再次劝捐白银五百两,并将书院移到崇文街,现杨家胡同,因县城北边十七里有座高耸入云、峭壁千仞的冠帽山,书院遂取名“冠山书院”。芮泰元认为,“居庸险而壮,冠山秀而文,地灵也,而人杰在其中也。”这是宣化府创立的第一座书院。
此举真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当时的宣化府也紧随其后,建起“柳川书院”。乾隆二十三年(1758),芮泰元调到昌平任知州,又在昌平建立“燕平书院”。北京西北区域建立的诸多书院,延庆冠山书院创建最早。冠山书院属于延庆州设立的学校,当时各乡私塾学生只有经过考试,合格者才能进书院继续读书,采用个别铭研、相互问答、集众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研习儒家经籍为主,间或议论时政,成为准备科举的场所。
冠山书院创建十几年后,就显示出了培养人才的独特优势。乾隆三十五年(1770),胡宗顺、谢元章、孟人文同时进士及第。还有解诠、张学濂、解侨、胡培祖、李德淦等九人中进士。据史料记载,延庆历史上的许多举人、进士,大都出自于冠山书院。
后来,继任的几位知州相继修缮了书院,并给书院添置学田并出租,又劝捐了一些钱文,借给商人,收取利息,所获租金与年息均作为维修书院、教师酬金、馆课奖赏以及各种杂用等办学的经费。这些倡建与修缮事宜,乾隆二十一年(1756)芮泰元撰《重修延庆州冠山书院碑》、道光八年(1828)周启瑶撰《重修冠山书院并原设经费记》、道光九年(1829)吴增嘉撰《冠山书院续立经费碑》、同治十三年(1874)李葆贞撰《重修延庆州冠山书院碑记》这四块碑文中,都有详细的记载。
《重修延庆州冠山书院碑》记载了芮泰元的初衷。“延庆与京兆毗邻,宜其得声教之先者。而前代为边防之区。斥候棋布,戍卒云屯,甚且徙其民而虚其野,其于戎焉而谈诗书,吾知其难也……”
时下,这四块碑文已经被保护起来,在校园东北角修建成了一个整体呈直角形的碑林长廊。仔细揣摩古朴古韵的石碑石刻,品读书院初建与发展的历史进程、兴衰变迁,欣赏反映“妫川八景、闻鸡起舞、铁杵磨成针、精卫填海”等传说故事的碑廊彩绘,以及至今一直沿用的院训“诚、敬、敏、毅”,真切感受到这一厚重的人文景观仍然在不断昭示着冠山书院的历史文化气息,传承着冠山书院的宏大的办学理念。
1903年开始倡导新学,书院亦改为延庆州高等小学堂。学堂分为内外两院,内院讲堂可容60人,外院讲堂可容30人,共计12间,教董(教师)住室、客厅、饭厅共15间。当时,学堂常年进款纹银822两,制钱2150吊。延庆虽然六易州牧,学款却很充足,学务也得到更大的推广,知道的人们都是敬佩有加。
260多年来,冠山书院数易其名,一直开延庆文化之先。冠山书院对应城南官学,被称为“北学”。由于书院山长(校长)经常参与民间纠纷的调解,百姓尊称书院为“北衙门”,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后来,学堂陆续又改为延庆县第一高级初级两级学校、延庆县立城关完全小学、延庆镇工农兵小学、延庆小学。1998年,改称为延庆县第一小学至今。
如今的“冠山书院”门口,一个修葺一新的仿古牌楼映入眼帘。透过夕阳的斜射,门楣上“冠山书院”那四个遒劲有力的蓝底金色大字,不禁让人感觉到了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也昭示出一种丰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柱廊上还书挂着清翰林院编修,后为山东巡抚吴荫培撰写的古上联:“云开上古,山抱居庸,广野走古城,试看佳气葱茏,天然屏卫。”由于下联佚失,所以今人和对了两柱下联:一是高长海先生撰写的左下联:“奎曜杏坛,德昭庠序,群贤弘慧业,惟愿淳风绍续,化育英才。”另一个是王永川先生撰写的右下联“基肇泰元,经传绛帐,后人续薪火,乐见甘霖滋润,无限锦程”。新奇的三柱楹联,形成了一处独特的文化景观,让人浮想联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