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五七五)醇王府
(2022-06-28 20:12:18)
标签:
理清文物能力有限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五七五)醇王府
醇亲王府及花园在西城区后海北沿44号、46号:王府坐北朝南,占地面积近4万平方米。醇亲王府是清光绪十四年(1888)赐给道光帝第七子、醇亲王奕的新府邸。因原醇亲王府南府,在今西城区太平湖东里,为光绪出生地,依清制升为宫殿,故赐新府,又称北府。
醇王府布局广阔,可分为两大部分,西部是王府花园,即现在的宋庆龄故居,东部是王府本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醇王府邸部分由中、东、西三路院落组成,分别由多个四合院组成,后为二层后罩楼。中路的主体建筑,自南而北,街门五间。三座建筑是府邸的主体,是大殿、后殿、延楼,最后是花园。进入外院后有二门,此门才是王府正门,面阔五间。正殿即银安殿五间,带东西翼楼各五间,过厅三间,过厅后有单独院落,内有后寝五间及东西配房,院后是九间后罩楼,各种庆典时在此举行仪式,按规制此处应属后寝。后寝成为供奉神、佛和远祖的神殿。东路是家祠、佛堂等,东墙外另有一组院落是马号;西路是两组并列的院落,是醇王府的起居处:主要建筑为宝翰堂,即大书房。其后的院落,正厅名九思堂,是太纪居处,再后名思谦堂,是王妃住所。另有儿辈读书的小书房任真堂及其他从属建筑。府邸西边是花园,松柏苍翠,绿草如茵,一湾碧水从园中流过。亭台楼阁分布在湖水沿岸,形成一处安适幽静的庭园。
清朝初年,此处为“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的克勤郡王岳托第三子、贝勒喀尔楚珲的宅第。至咸丰九年(1859),咸丰帝将其赐给了赫赫有名醇亲王奕譞(xun)。
奕譞(1840~1891)是道光的第七子,光绪的生父。奕譞因其福晋为慈禧之妹而受到重用,同治十一年(1872)受封醇亲王。同治死后无嗣,由醇亲王之子载湉即位,即光绪帝。因光绪生在此府,成为潜邸,光绪继位后醇亲王迁出,因此醇亲王原在太平湖东里的王府称南府,后海北沿的新王府称北府。
南府原为荣亲王府。府坐北朝南,分中路和东、西路及花园。现中路府门三间,两侧有八字影壁,内有东西二门至东西院。中路新建礼堂一座,尚保存二进四合院。东路院落保存较好,西路古建筑大都拆除。现由中央音乐学院占用,是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光绪十六年(1890),奕譞去世,其子载沣袭爵。光绪死后,慈禧命光绪同父异母弟载沣之子溥仪(1906-1967)入继大统,载沣为监国摄政王。这座王府就成为声势显赫的醇亲王和摄政王载沣的府第。这里出国两位皇帝。
因末代皇帝溥仪出生于此,载沣按规制在中南海建新的摄政王府,未成便爆发辛亥革命,载沣辞职,后久居天津,1949年后将王府售给国家。
这座宅园原是康熙朝大学士明珠的宅园,他的长子、清初颇具才名的词人纳兰成德就是在此宅出生的。到了乾隆朝晚期,和珅垂涎明珠家藏的珍宝和富丽的宅园,屡向明珠的后人勒索未遂,和珅罗织罪名,没收其家产,占据宅园。
嘉庆四年(1799)仁宗将和珅赐死,家产籍没,将宅园赐给其兄、名书法家成哲亲王永瑆,按照王府的规制将此宅加以重修改建,是为成亲王府。光绪年间,又转赐给醇亲王奕譞作府邸,醇王府的名称也因此得来。醇王府历经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历史进程,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醇王府北府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清代规模较大的一座王府。
奕譞的原王府在现在的西城区太平湖东里。因光绪生于此府,成为潜邸,光绪继位后醇亲王迁出,因此醇亲王原在太平湖的王府称南府,后海北沿的新王府称北府。
醇亲王南府在西城区太平湖东里,原为荣亲王府。荣亲王永琪是高宗第五子,乾隆三十年(1765)封荣亲王。府坐北朝南,分中路和东、西路及花园。现中路府门三间,两侧有八字影壁,内有东西二门至东西院。中路新建礼堂一座,尚保存二进四合院。东路院落保存较好,西路古建筑大都拆除。民国时,王府曾被改建为民国学院。太平湖是1958年完成的人工湖,1971年填埋,2006年又重现,但不在原址。
建国后对醇亲王府进行了大规模修缮,使之成为北京保存最为完好的王府。1958年,南府分给了中央音乐学院和北京三十四中学使用,西城区鲍家街43号是醇亲王南府前部。后部即寝部先后由北京俄语专科学校、北京新中中学即三十四中等单位使用。如今鲍家街不仅扩宽了马路,也早就改名为新文化街了。这里现为西城区金融街少年宫、金融街社区教育学校。醇亲王府南府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