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五四八)高台丛树
(2022-06-15 19:52:55)
标签:
通州古迹现已不存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五四八)高台丛树
高台丛树一景在今朝阳区将台村处。东距州城十公里,传说为唐薛仁贵征东时于此筑台练兵,亦有说乃徐达镇守北平府统军所筑,亦用以演兵。明成祖朱棣曾驻跸于此。后台废植树,林木扶疏,阴森掩映,远近相望。为京通间一望无垠旷野上之一处胜景,便有“高台曾迓翠华临,丛木犹承雨露深”之句,景致独具一格。
高台建筑有很悠久的历史,是古代重要的建筑形式。《尔雅》给台下的定义为:“四方而高曰台。”最早的台在上古时期已经出现,是用土夯成的方形土墩,做祭祀或瞭望用。商周以后,有了政治、军事、娱乐多重功能。老子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说明在春秋时期,台式建筑已经是常见的一种建筑形式。
在后来的王朝中,有几座著名的都城,大都在其西北部筑起一组高大的台。曹魏邺城有铜雀三台,分别为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是曹操在建安十五年(210)所筑。杜牧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中所谓的铜雀,便是铜雀台。
通州为平原,历史上境内有几处高台,都是人工筑造的台式建筑,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从功能上分为两类:一类是辽金元时期,皇家狩猎所用的台。这类台都在辽代延芳淀范围内,皇家狩猎时,有放鹰台、晾鹰台、呼鹰台。每种有不同的功能。《光绪通州志》对此三台都有记载,但是呼鹰台和放鹰台遗址已经无考,仅晾鹰台“今考州南六十里德仁务,遗迹尚存,即漷县八景之一”。
另一类是具有军事功能的台,如虚粮台、将台等。关于虚粮台,其位置在城东甘棠一带,有十余处高台,为疑兵之计,虚设高台。在很多文献中都有记载。史载:“州东甘棠乡隄子里,有台十余座,相传前代驻兵于此,余地相对,因军中乏粮,虚设此台,以张积粮声势。”
过去,通州境内还有三处将台,也称拜将台。史书记载,“其二在州城西,相传武宁王徐达建,或曰唐薛仁贵征辽所筑,用席垒土为之。其一在州城北,通京师东直门中路。旧传慕容氏拜将台也。”高台丛树中的高台是指明代武宁王徐达建立的一个拜将台。《日下旧闻考》载:“将台在通州西二十五里,中山武宁王徐达所建”。
通州的拜将台,缺少详细的文献记载,而且也没有遗留下来,所以到底是什么形制、规模都不清楚。但是从明代永乐年间文渊阁大学士金幼孜留下的一首诗,为拜将台提供了线索。该诗名为《过拜将台追忆先皇作》:“忆从先帝北征时,亲奉銮舆誓六师。威驾风云严号令,阵分龙虎耀旌麾。指挥掌握真无敌,驾驭英雄政有为。自鼎湖仙去后,几回过此重增悲。”讲的是先帝在永乐八年(1410)北征时发生的。此前,蒙古鞑靼部发生内乱,新王和大明反目,不仅杀了明朝使臣,还侵犯边境。明成祖朱棣大怒,御驾亲征,大获全胜。金幼孜此次随朱棣北征,将每日见闻用大事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为后世留下了《北征录》等历史价值较高的资料。
永乐皇帝亲自检阅六师,号令威严,受阅部队斗志昂扬。检阅时,部队摆成龙阵、虎阵等各种军阵。在古代打仗主要靠计谋,两军对垒,需要排兵布阵。军阵在作战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检阅部队主要检阅排兵布阵的操练情况。
这次检阅,明人周之翰有诗云:“谁把旌旗八阵开,风云犹自拥层台。春来细柳垂金甲,疑是君王按辔来。”此诗中旌旗八阵开,是指永乐大帝第一次阅兵的情形。清人王维珍也有诗云:“戊堠沿堤拥将台,丛林高处护崔嵬。霜寒鹰隼秋云薄,月满旌旗大漠开。”诗中“月满旌旗大漠开”一句是指北征大军在北方大漠地区大获全胜的史实。
将台设在通州,说明通州的战略重要性。明代,通州一直受到朝廷的重视。明初,中山武宁王徐达攻克通州后,令名将曹良臣守通州。并在通州设四卫,分别为通州卫、通州左卫、通州右卫、定边卫,共有驻军两万五千余人。永乐间,由在“靖难”中为朱棣争夺帝位立下汗马功劳的孙岩守通州。后来,由于近京边塞不安宁,加上漕运安全的需要,朝廷从蓟州、保定和京郊等处抽调一万精兵,驻守通州,以备调用。明清两朝,通州守军一直是国都安定的重要力量。
到了清代,此将台已经废弃。《日下旧闻考》明确说“将台故址今存”。《日下旧闻考》成书于乾隆年间,说明到了清代中期,将台只剩下遗址。将台在清代弃用的情况,在一些诗词中也有提及。清康熙年间,通州知州吴存礼有诗云:“何代英雄迹已赊,尚遗废垒枕桑麻。几回隔陇闻樵唱,犹似当年奏暮笳。漠漠烟深喧鸟雀,萧萧不落卷沙尘。欣逢盛世藏弓矢,剩得青葱郊外斜。”
这首诗用了“废垒”来形容当时的情景,说明在清初,此将台就已经破败很久了。1949年后,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高台丛树景观被划到朝阳区。现在已经难觅踪迹了,只能在零星的文献中看到一些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