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九九四)云盖寺

标签:
房山历史出过诗人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九九四)云盖寺








云盖寺在房山区石楼镇大次洛村村委会后院,石楼镇当年有好几座古刹,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现在只有云盖寺还能有所瞻仰。虽然云盖寺的山门、天王殿被改造成了村委会办公房舍,可是也亏了村委会把这古刹圈在院里,不然云盖寺早就没了。唐朝诗人贾岛曾在此出家,这座云盖寺在唐代就有了,这就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寺院。
云盖寺在修缮时,并为了与佛事分开,专门朝西开了寺门,前面的山门和建筑等早已消失,曾一度改名为“祥云寺”。明嘉靖三年(1524)的《重修云盖寺碑》,碑文中记载“及夫断碑之有曰其云盖寺之设也乃贾岛修习之处。”说明497年前曾有残碑,上面记载着贾岛在云盖寺修行。明崇祯八年(1635)刊印的刘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中,也清晰记载着贾岛“初祝发法善寺、一曰云盖寺……今房山有石庵,曰贾岛庵。”这都说明唐著名诗人贾岛与云盖寺曾有密切关系。而从地理位置上看,云盖寺东距石楼二站村原贾岛墓祠遗址仅有七里多路,西北距周口店贾岛峪内贾岛庵遗址也不足三十里路程,因此备受瞩目。
目前寺中的只有清乾隆五十四年(1780)的碑,只说南次乐村有云盖寺。
大次洛村在辽已成村。因村西北旧有座洛神庙,今已无存,庙西是次水河,又因人多村大,故名大次洛,有碑文记载。村里曾有多座古刹,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已荡然无存,只有云盖寺的一部分被修复保存下来,据传有五百余年的历史,是贾岛出家之处。
正是在这里,贾岛写出了“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超脱闲逸,抒发出“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的愤懑之情。后人熟知他“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反复“推敲”的典故,却鲜有人意识到贾岛正是从大西山登上大唐的诗坛,尔后被奉为“诗奴”。在房山区石楼镇,后人为他修建了衣冠冢和贾公祠来纪念这位大西山孕育的苦吟诗人。
云盖寺经历过朝代的更替,见证了历史的沧桑,见证这里百姓们的生活和改变。这个早以在明代就已成村的大村落里,国学传统文化气氛相当浓厚,处处彰显着贾岛的诗魂遣风。贾岛的诗词被写入村中的大影壁墙上;贾岛的诗词也已列为村小学的教材中。原云盖寺前面的山门和建筑等早已消失殆尽,而留下给游客们无限的遐想空间。
贾岛去世后,大次洛村人为表达对他的怀念,择该村东南吉地为他建衣冠冢。明代,邻此地设驿站,名为“二站”,清代驿废成村,因驿得名,为二站村。大次洛村历史悠久,素有“西汉古村,贾岛故里”的美誉。村域有大面积汉代墓葬,曾出土一尊汉代石虎,见证了大次洛村的古老。
2017年12月19日,在唐代著名诗人贾岛的故里,房山区石楼镇大次洛村文化大院,隆重举行了多年从事公益慈善事业的社会知名爱心人士王媛琪女士捐赠贾岛铜像落成仪式暨贾岛文化座谈会。来自中共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宣传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北京市社科院规划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人文分社、中国乡土艺术协会等多个部门的领导及专家等嘉宾二十多人出席了此次活动。
中共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原宣传部长郭存亮就贾岛诗词和贾岛精神做了精彩发言,会场气氛热烈,之后其他领导和专家也纷纷谈了对贾岛文化的理解和体会。
贾岛铜像高2米,坐姿,整体姿态都表现了诗人研究诗词时的全神贯注、如痴如醉的状态。在他稳健的坐姿中我们看到了诗人安宁的内心,紧锁的双眉更是凸现了他的执着。铜材质更能表现历史悠久和年代感,更能使贾岛精神流传千古。
贾岛铜像的落成,正是中国美丽新农村,文化新农村走出去的起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是为人民百姓长久幸福的生活点了好题,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基层文化的发展与自信更是幸福生活的源动力。
贾岛有《长江集》存世,辑诗379首;《全唐诗》则收录贾岛诗歌401首。
贾岛,字浪仙,范阳人,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出生,自幼在云盖寺出家,法号无本。贾岛故里就在今房山区石楼镇的大次洛村。贾岛出生在大次洛村,他出家的云盖寺,也在大次洛村,云盖寺相传始建于西晋,文献记载和寺院遗存表明,云盖寺在唐代确实存在于大次洛村。
房山古志把贾岛列为乡贤之首。明永乐十年(1412),李祥创建了房山南郭贾公祠。明正德十一年(1516),房山知县曹俊又在房山乡贤名宦祠中为贾岛立龛。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知县罗在公又在大次洛村东南5公里贾岛墓南侧创建贾公祠。
贾岛在云盖寺出家以后,一度在距次洛村不远的西山无相寺修行。在当地的松树岭,留下《寻隐者不遇》一诗。在与无相寺一岭之隔的木岩寺,留下《过木岩寺日暮》一诗,《全唐诗》收录此诗,题为《过岫山寺》。
2021年,贾岛诞辰1242周年。弘扬贾岛文化,传承推敲精神,涵养乡风文明,助力家乡振兴,石楼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正在朝着这一目标努力奔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