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九八一)灵岳寺
标签:
山高寺远路程费时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九八一)灵岳寺










灵岳寺在门头沟区斋堂镇新兴村村北的白铁山南坡平台上,南距斋堂川的G109国道7.6公里。古刹坐北朝南,始建于唐贞观年间,辽金时期,不断对该寺进行重建维修,辽代称为白贴山院,金时名灵岳寺。元代倡导佛教,敕修梵刹僧侣免除徭役。元宪宗八年(1258)皇帝下旨,将有争议的庙产赐予灵岳寺僧人,数十年间日修月葺,到元至元三十年(1293)灵岳寺终成巨刹。“归依有殿,斋会有堂,造膳有厨,储积有库,主有丈室,八十四龛佛像,灿然金碧。”
元朝亦曾进行过大规模的修缮,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本地名宦刘懋恒到寺进香,见大雄宝殿出檐深远,惟恐垂檐沉重,有倾圮之危,捐己资发愿修缮,得到许多人的支持。住持僧性寿竭尽全力,将大雄宝殿复加桁木十二根,支撑立柱十六根,使大殿得以保存至今。雍正十一年(1733)又修前殿三间,钟楼一所,创建鼓楼一所,彩绘殿宇,金装菩萨、天王圣像。现在是京西深山区保存格局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寺院,是京西地区一座有名的巨刹。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的主殿基本还保留了木结构的唐代建筑风格,2003年被列为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人赞其为“环寺长松蔽日,拔山乔木参空,壮气象之光辉,尽峰峦之雄美,真梵王之宅。”五代时烽烟四起,诸侯割据,兵火殃及灵岳寺,佛像、古松、古刹被毁于一旦。
斋堂镇原叫“灵桂川”,这里的白铁山上有座唐代古刹灵岳寺,灵岳寺对斋堂川的影响巨大,而斋堂川又是京西古道所经过的一处重要而富庶的地区,无论是商旅过客还是前来进香的善男信女,常在川前食宿,灵岳寺则在此建堂舍卖斋饭,斋堂之名则由此而来。斋堂,辽代成村,现由东、西二斋堂村组成。
辽代,寺院叫“白贴山院”,金代改为灵岳寺,目前,建筑仍然保存有元代遗韵,原大殿内供奉的是一佛二菩萨像,系柳木雕刻,4米高,两侧有阿难、迦叶立像,可惜1954年被拆毁。
灵岳寺坐北朝南,位于朝阳面山坡上,依次有两进院落,现由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及东西配殿、钟鼓楼残垣组成。全院方砖铺地,构成一处完整的二进四合院。大门楼位于寺院南端正中位置,歇山顶,墙体磨砖对缝,砖券拱门,板瓦筒瓦合瓦,砖雕鸱吻,门楼面阔一间。门两侧有倒座房各三间,寺的南部山门两侧为钟鼓楼遗址,现在已成残基。
天王殿为悬山式建筑,建筑设计极为巧妙。天王殿建在0.8米高的青石基上,面阔三间9.5米,进深5.8米,鸱吻垂兽,彩绘精美,脊檐枋下有雍正十一年修缮题记,此殿虽经多次重修,但仍保留元代风格,完美严谨。
大雄宝殿采用庑殿顶,殿宇高大宏伟,面阔五间15.4米,进深四间11.4米,殿宇出檐很大,康熙年间竖立柱加固,檐下双昂五踩斗拱,简洁实用,彩绘佛像,细致入微。大殿四扇大门,直棂窗,原供奉的释迦牟尼佛,这是由一棵巨大的柳木雕琢而成。大殿廊下立有元至元三十年(1293)《重修灵岳寺碑》及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修灵岳禅寺碑记》。
灵岳寺前有一古树参天,院内天王殿右侧长有一棵青松,由于时代久远,灵岳寺建筑主体的木质已泛白,殿墙为斑驳的红色,形成了很久远的历史厚重感。
传说先有灵岳寺后有斋堂城。辽代时重建。灵岳寺的寺院处于白铁山主峰前的平台上,其朝向为南,在中轴线上有山门、天王殿和释迦佛殿。寺的南部山门两侧为钟鼓楼遗址。其中天王殿为悬山式建筑,建筑设计极为巧妙。在殿内供奉着四天王、韦陀及接引佛塑像。释迦佛殿,为单檐庑殿顶调大脊式建筑,面积达100余平方米。檐下双昂五踩斗拱,拱眼壁为彩绘佛像。
坐落在京西深山里的一个小山村名叫灵岳寺,四面环山是个小盆地,虽然村子很小但景色非常迷人,特别是灵岳寺村北边的那几块独特的大石头,不仅给这个小山村增添了风景,更为其带来了神秘。海拔近千米的白铁山梁有一对平整光滑方形与本山岩石不同的巨石。
相传很久以前东海王扩大自己的势力,扩展水域,造成海水泛滥,人们家破人亡流离失所,难以生存。惊动了天庭,玉皇派二郎神带赶山鞭去移山挡水。二郎神带神鞭再次下凡赶山,还肩挑两块巨石增加挡水进度。正在这时,突发孙悟空大闹天庭,玉帝情急之下传旨二郎神火速回朝前往捉拿孙悟空。二郎神放下肩上的石头收鞭上天去了,巨石就放在白铁山梁上。这多日废寝忘食,怎么也得喝口水吧,山下有一清泉,当时传令跟随的两个小神一个山前一个山后看守,自己来到清泉喝起水来,喝了一口又一口。马上就超了时间了,二郎神立刻身入云端,按时返回天廷,捉到孙悟空。可是前山和后山为他看守的两位小神却仍坚守在那里,一直没等到他返回命令,也不知等了多少年,终于石化了。形成两位大石人监守,瞻前顾后。村里人叫他“神人石”或“老石人”。
为了颂扬二郎神赶山挡水造福人类的功绩,人们把这对巨石,叫做“二郎担石”,就这样形成了今天海陆的区域,又称为“一担石”,村民上山走到这里都要前去膜拜,代代相传。在唐朝贞观年兴建了当地最早的寺庙,香火千年,人杰地灵,林草旺盛。看来这与神赶来的山和担来的石定有渊源。
金虎石,又称护村虎石。金虎石在村的正西松树坡岭头。此石露出地面部分成卧式东西走向,高一丈长两丈宽六尺,四面黑色,伸向东边靠村方向是红色,看上去好似张开血盆大口,正在怒吼。真可称吼声惊天威镇四方。
相传在很久以前。这块巨石里住着一只金老虎,东侧设有门口往来。不知怎么让一个外地人知道了。他就在巨石东侧堆起木柴生起大火,想把金虎捉住。随着大火的燃烧,温度不断增高石面呈现出通红通红的颜色,他脸上沾沾自喜,不断念咒:“金虎快出来!”正在这时,金老虎也确实感到再也不能忍受下去了,要奋力一搏。金老虎用头撞开巨石飞冲出来,外地人高兴得没有设防,当场被飞起的通红石块砸死。金老虎的故事流传至今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美丽的色彩。
“虎窝石”,在村南边有一个山梁叫南岭头,在山梁的西部有一块方圆二十平米左右平整的石面,村民叫做“虎窝石”。按地势此岭头高耸在村子和清水河谷中间,真是一个了望南北的极佳观景点,那怎么不叫观景台,非叫“虎窝石”呢?
传说,很久以前村里松林茂盛老虎出没,家家都有猎枪。有位猎户每次打猎,都让枪口先喝猎物的血。日子久了,这支枪就神奇了,只要枪声一响,百分之百射中猎物,并且枪枪打中要害。一天本猎户来到南岭头一带打猎,忽然一阵风起,一只猛虎向他扑来,出枪射击,虎应声倒下。没等他想,林中风又起,两只比刚才打死略小点的老虎,前后咆哮,猎户急速装药弹,将二虎击毙,真是惊心动魄。这三只虎一人怎么弄回去呀。他到山岭上,喊村里人快来帮忙。忽然发现密林中有块大石头,周边有好多虎毛!我这不是到虎窝里来了吗,手下意识地向弹药葫芦摸去,这一摸汗水就从头上冒出来,没枪沙了。这时,一只更大的老虎飞奔而来。活命的欲望使他浑身乱摸,忽然一硬物碰到了手,烟袋锅啊,就用它!装药、装烟袋嘴儿,砰一声!虎又倒下了,猎户也瘫坐在虎窝里。后来村里的人来,抬上虎,扶上猎户回家了。
数年过去了,由于林木砍伐,岭头成了光秃秃山岭,猎户的姓名也被人们忘记了。但此石“虎窝石”的名字却一直流传到今天。
从斋堂镇到灵岳寺的山路崎岖蜿蜒,陡峭不平,一路上两侧多有被废弃的古代村落残圮。故灵岳寺所在疑为最初从山西东来避难的富有贵族为逃避战乱灾祸所选的隐居之地。
如今灵岳寺不收门票,全年从早八点到下午五点对外开放。
公交路线:从莲花池南路乘941快车经34站到麻峪北口,换乘892路经46站到斋堂西口,全程98公里,用时4小时。从斋堂镇下公交车后,只能徒步上山,去灵岳寺小水泥道,走7.5公里到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