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名贵大米(八十六)前鲁贡米

标签:
帝都贡米自古就有 |
分类: 食品博览 |
前鲁贡米产在北京市顺义区北小营镇前鲁村,前鲁村位于顺义平原腹地,潮白河东岸,据史料记载,汉朝时期,北小营地区属渔阳郡狐奴县,光武帝刘秀将张堪从蜀地调至渔阳郡任军政太守。张堪是我国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的祖父。当时的渔阳郡农业十分落后,张堪结合狐奴县的地理特点,将南方水稻种植经验传授给当地百姓,种植水稻八千余顷,开创了我国北方种植水稻的先河,使百姓得以富足。
前鲁村的大米在清朝时期曾是贡米,专门进贡皇宫,别称叫“三伸腰”。所谓“三伸腰”,就是用这种稻米做饭,无论蒸吃或煮食,第一顿若有剩余,可再次蒸煮,至第三次,米粒伸展基本如初,故而得名——三伸腰。
前鲁村现有1000余户,耕地500余亩,水田300亩,是前鲁贡米“三伸腰”的产地。
箭杆河流域盛产稻谷,搓出的米雪白、光亮、油性大,煮饭时不乱汤,做出的大米饭香甜可口,搓成此米的稻谷,称“三伸腰清水稻”,远近闻名。越靠近箭杆河的发源地,出产的稻米质量越好,如东西府村等地产的稻谷,过去交公粮时总是号上等,收购时也比其他村的一斤要高上毛八分钱。
浇灌“三伸腰清水稻”的清水,主要指三处发源地的多眼清泉水,涓涓细流,汇聚成河,灌溉着一块块稻田,滋润着棵棵禾苗。夏日中午,烈日当头,走近一眼清泉,弯腰低头,掬一捧泉水,入口下肚,甘甜可口,解渴消暑。这样的好水,禾苗喝了自然有利其茁壮成长。
因各种原因这里的水稻种植一度中断。近年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前鲁各庄明确了“汉风古韵两千载,北方水稻第一田”的目标,开始恢复水稻种植,成立了北京箭杆河边农业科技发展专业合作社,2017年恢复种植水稻200多亩,打造成观光农业基地。同时,村里的前鲁鸭场正在改造为张堪农耕文化博物馆,加上村里的红木展示园,未来前鲁村将打造成农耕文化体验观光区,向游客展示北方水稻农耕文化。现在村里的水稻不仅有历史感,而且更加注重健康,“不喷洒农药,土壤也改良了。”
前鲁村村民仍然采用古时候人们用石灰浸种方法,以杀死种皮表面的有害病菌;育苗也是古法炒土育苗,高温加热育苗土壤,杀死土壤中的有害病菌、虫卵及草籽;水稻成熟时,村民采用光线驱鸟,不破坏自然环境。村民们对水稻田病害的治理,也是采用生物方法和人工除草。2017年,村民们引进500只鸭子,在水稻田里稻鸭共存,鸭子既除草、又施肥;村民还种植40亩黄豆,作为鸭饲料补充。2016年,这些水稻田平均亩产500斤,2017年就达到800斤。
水稻大约在每年10月中旬可以开始收割。2018年11月18日,顺义区北小营镇前鲁村第二届水稻收割节在一片水稻田里开幕。一群群来自北京市内的居民带着孩子们,拿着镰刀走向早已成熟的水稻,弯腰收割水稻,体验京北地区流传两千多年的水稻农耕文化。
等到水稻收割后,市民就可以到村里来买大米了,每斤2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