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八九一)捏面人儿

标签:
古老技艺已成国宝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八九一)捏面人儿







捏面人儿,是一种制作简单、但艺术性很高的传统民间工艺品,也称面塑。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历史源远流长,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科。
它用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蜡、蜂蜜等成分,经过防裂、防霉的处理,制成柔软的各色面团。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面塑体积小、便于携带,又经久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因此广为旅游者喜爱,也是馈赠亲友的纪念佳品。外国旅游者在参观面人制作时,都为艺人娴熟的技艺、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倾倒,交口赞誉,称北京面塑为“中国的雕塑”。
面人分为两类,一类是专用于收藏的面人,另一类是可以食用的面人。用于收藏的面人通常用精面粉、糯米粉、盐、防腐剂及香油等制成,而用于食用的面人则用澄粉、生粉等制成。
在北京民间,面塑是婚、丧、嫁、娶等风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工艺品。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北京街头,尤其是在白塔寺、护国寺、东岳庙以及蟠桃宫等较大庙会上,常有许多捏面人的。面人的特点有:颜色丰富;体积教小、便于携带;材料便宜,制作成本比较低廉。
那一时期北京的民间风俗,如“七十二行”、“坐洋车的女人”、“大娶亲”等;都反应在面人儿作品里,历史人物和神佛塑像,高雅、隽永、格调清新,捏塑得无不神形毕肖、生动感人。这类面塑不光民间喜爱,就是皇室贵族也喜欢把玩收藏。现今存放在故宫博物院的各式各样面塑,就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玩赏品。
上世纪五十年代,捏面人的在北京的庙会上很常见,他们以蒸熟后着色的面团为原料,当场捏成各种戏剧人物和飞禽走兽,惟妙惟肖。北京通州“面人汤”的面塑艺术便是其流派之一。
……
……
……
……
通州区档案局提供的资料,“面人汤”汤夙国凭面塑作品《杜甫》,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8年入选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北京市通州区文化馆获得“面人汤”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汤金章的作品《十八罗汉》是典型的核桃面塑,十八个罗汉全部容纳在半片核桃壳里,每个罗汉都惟妙惟肖,制作精细,表情传神。核桃面塑、浮雕、悬塑等均是“面人汤”所开创出的面塑形式,创始人汤子博的核桃面塑里容纳的面人最多,他的作品《二十四仙》在核桃壳里放了二十四个面人。汤子博还有个核桃面塑代表作《木兰从军》,观赏时要用放大镜来看。除了核桃面塑外,“面人汤”历代传人的作品所涉题材均极为广泛,有书卷人物、戏曲人物、仙佛人物、近现代名人等,比如汤夙国(汤子博之子)的作品《杜甫》、《蔡元培》、《雪芹游踪》、《图兰朵》,以及汤金章的作品《四大天王》、《钟馗》、《老奶奶》等。这些作品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面人汤”创始人汤子博,第二代传人汤夙国,汤金章,第三代传人汤岭是汤金章的女儿,第四代传人汤米是汤岭之子。
汤岭拿出一本“面人汤”历代作品集,除了面塑之外,还有不少汤子博、汤夙国、汤金章等人的书画作品。从中可以看出,第一代和第二代“面人汤”的书画造诣均有很高的水准。而作为一种民间传统艺术,“面人汤”的传承之难也由此可见一斑。这种技艺形可仿、意难传,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并不容易找到。“面人汤”第一代尚以面塑技艺为生,没有脱离开传统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的范畴;第二代在继承中有所创新,比如汤夙国的作品不仅有神话故事,还有小泽征尔等不少当代人物;与第二代相比,第三代的电脑文稿能力要强不少,于是,汤岭准备把“面人汤”一代代的传承、作品和故事进行系统的总结,使得“面人汤”的传承有权威的出版资料。同时,她也经常受邀参加一些传统文化艺术的交流展示活动,并到学校里给学生们讲民间艺术课,使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面人汤”,能为更多的人周知。
老北京从街头巷尾的捏面人,发展到面塑,早已经不仅是中国一绝了,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一绝了!让我们牢牢地记住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