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八八〇)历代帝王庙
(2021-06-07 12:50:54)
标签:
历朝历代都有供奉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八八〇)历代帝王庙
图片太多了,明天加吧!
历代帝王庙俗称帝王庙,在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131号。明嘉靖十年(1531)始建,其原址为保安寺,明嘉靖九年(1530)改建,清雍正七年(1729)重修。几经调整,最后将祭祀的帝王确定为一百八十八位。乾隆更是提出了“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它是中国古建筑宝库中的精品,更是吸引海内外华人祭祖炎黄、颂扬先贤、增强历史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文化场所。
2019年1月,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历代帝王庙启动15年来的首次大规模闭馆修缮。2020年12月23日修缮完成,重新开放。
历代帝王庙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先祖的地方,它的政治地位与太庙和孔庙相齐,合称为明清北京三大皇家庙宇。但是,它的建筑形式与众不同,五间大殿都是黑琉璃瓦盖顶,绿琉璃瓦镶边。只有景德崇圣殿在重修时,改成了黄琉璃瓦盖顶,其余的仍旧是黑琉璃瓦盖顶,绿琉璃瓦镶边,意味着不能和当朝的皇帝争待遇。封建社会讲究礼制,绝不可乱来。不像现在,农村都可以建黄色琉璃顶的牌楼,那是为了美观。二进大门,东侧有一个两层的钟楼,门和窗棂紧闭,看不见里面有没有钟。但是西侧却没有鼓楼,原来全国的寺庙里“晨钟暮鼓”是惯例,历代帝王庙不设暮鼓,寓意中华江山千秋万代永续不竭。在景德崇圣殿东南有一个绿琉璃瓦的东燎炉,这是皇帝给列位祖先烧纸用的;西南有一个灰色砖制的西燎炉,样式、规格和东燎炉相通,只是颜色不一样,这是大臣给以前各朝代的重臣烧纸祭拜的。身份不同,东西燎炉颜色就截然不同。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祭祀祖先的习惯,三皇一直被视为中国人的祖先,为历代帝王所景仰;而先代帝王,则是后代借鉴和效法的榜样,所以也要祭祀。
……
……
北京历代帝王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历史上它是皇家级的建筑物。帝王庙是个群体建筑,从布局设计上它有中轴线。中轴线上的几座建筑都是高等级的,从南往北数,先是巨大的影壁,然后是庙门,再往里是景德门,然后是主体建筑景德崇圣殿,殿后是祭器库,正殿两侧有四座御碑亭和东西配殿。
中轴线上的庙门、景德门、景德崇圣殿、祭器库都是坐北朝南。中国几千年的建筑实践,认为坐北朝南是最理想的朝向。古代天文学把星象分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因为古人习惯于面南观察,所以天象图呈上南下北,历代统治者便取面南治天下。
……
历代帝王庙的现状为清乾隆最辉煌时期的面貌和格局,布局严谨,气势恢宏。因为它大多保留明代创建时的原构,所以建筑价值和文物价值极高,是我国现存唯一的一座历代帝王庙。
历代帝王庙的彩画最有价值的是始建时期的,在如今的建筑上还有遗存,可惜常人不易见到了。在景德崇圣殿天花板上边,有三间彩画,从纹饰到工艺,是非常有价值的明代彩画。在景德门的脊部也留有一间明嘉靖始建时期的彩画,也在天花板上面。它的纹饰与正殿不一样,做工没大殿精细。
此外,东跨院的神库神厨,也留有始建时期的彩画痕迹。在宰牲亭的南侧和西侧有一两件。后人把清代彩画做在老地仗上了,所以留下一些痕迹来。
景德崇圣殿天花面除三间彩画,其它都是白木头茬,这可以说明它是明嘉靖时期的原活儿,后来几次修缮脊部都没动。清代修缮时为何没动明嘉靖时的彩画呢?古建专家蒋广全分析,可能是清代想给后人留下一个信息吧。
清代建筑之所以搞大规模的彩画,也是一种粉饰太平。它要是把所有旧宫殿拆了重建,没有那么大的财力。如果把建筑装饰一下,还是方便可行的。明始建时期的彩画在天花上边,常人看不到,也就不去替换了。也许有可能是无意间保留下来的。倘若是有意留下,则有可能把它视为震慑物,不便去动它了。
……
……
……如今,正式对外开放的历代帝王庙,是严格按照清朝乾隆年间的原貌和格局加以修缮和部分复建的。建筑是“人类文化的纪念碑”,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将古建筑称为“历史的界标”。北京历代帝王庙正是这样一座“此地无声胜有声”的建筑经典,它向人们倾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