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八七八)祖大寿故居
标签:
评价不一时好时坏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八七八)祖大寿故居
祖大寿故居在西城区赵登禹路上的富国街3号,现在是北京市第三中学高中部,是北京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赵登禹路和平安大街相交的十字路口南面,有两个标有祖家街站的公交站牌。可是,站点附近并无祖家街之地名。原来,祖家街确有其事,十字路口西南角靠北的第一条胡同就是祖家街。1965年北京市整顿地名时更名为富国街。历经三百多年时代变迁,定格在公交站牌上的祖家街站,则像一部凝固的史书,记载着祖家街及祖大寿的传奇往事。
祖家街的得名是缘于这条街的东口路北曾住过明代降清将军祖大寿。祖大寿,辽宁兴城人,明朝武将,曾两次降清,第一次在大凌河城降清后,又在锦州城抗清达十年之久。历来史学家写史都有一种传统观念:“忠臣不事二主”,祖大寿则既事明朝又降于清朝,因此,他的一生充满了争议和传奇色彩。
明朝末年,北方的后金逐渐强盛,屡犯明朝疆土。明朝内部奸臣当道,民不聊生。祖大寿降清时,清朝统治者还没能完全击败明朝军队。为了政治和军事上的需要,清政权恩威并施,许以降将高官厚禄、宅邸田地。清定鼎北京后,赐宅祖大寿于大桥胡同,胡同遂更名为祖家街。进京后的祖大寿虽是降将,但他从未为清王朝打过一仗,除了曾给外甥吴三桂写过一封不冷不热的劝降信外,历史中就鲜见祖大寿的名字,也算是为自己保留了一丝气节。顺治十三年(1656),祖大寿死于祖家街的府宅,葬于清河附近的永泰村,他在北京生活了十二年,死后宅邸改建成祖家祠堂。然而祖大寿的传奇并没有结束,大约1918年,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委托英籍皮货商克罗夫茨拟采购一套完整的明清高官显爵墓葬,经过调查,最终选择了祖大寿墓,经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确认后,克罗夫茨掘墓后整体带到了加拿大,整个墓包括高六米,上有精美石雕的石门、石供桌、高高拱起的坟丘、成对的石人和石骆驼。任祖大寿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坟墓最后会落在加拿大。
祖大寿故居宅邸是一座三进四合院,坐北朝南,有府门三间,过厅三间,前院北房正厅五间,东、西耳房各一间,东厢房三间,西厢房三间,垂花门和后院相连。后院北房后寝五间,东西两侧各有耳房两间,东、西厢房各三间。西跨院有北房七间,南房三间。原为祖大寿住宅,后改建为祖大寿祠。
清雍正八年(1730)在此设八旗官学、正黄旗官学。乾隆三十四年(1769)重修。1912年改为京师公立第三中学校。建筑格局是清代官僚住宅的典型布局。2004年被公布为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为南起3号四合院落南墙,东、西、北均至现状院落围墙。现保存基本完整。
祖大寿故居门外墙上嵌有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字样,大门柱旁悬挂着北京市第三中学的牌子。如今的古典庭院中的古槐、垂花门、抱鼓石依然烘托着书院风采,显现宗学的源远,映出教泽的流长。
雍正八年(1730),八旗官学、正黄旗官学在此开设,乾隆三十四年(1769)重修。1912年,更名为“京师公立第三中学”。这座四合院是清代官宦宅邸的典型布局,中轴线上排列有府门、过厅、正厅、后寝祠等主要建筑,附属建筑分列两侧。1913年至1918年,著名作家老、舍在此就读。1950年,学校改为北京市第三中学。1995年,在老、舍夫人胡、絜、青的支持下,学校将老舍曾经上课的教室改成老、舍陈列室,展出老、舍的珍贵照片和文集。
富国街3号四合院建筑现保存完好,1995年公布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北京三中在学校扩建时,将新教学楼建在祖大寿祠的西侧,即原来的西跨园和花园处。如果从1724年清朝右翼宗学算起,到今年已经有297年历史了。启、功先生有幅题字如此描述这所百年老校的气度:远自雍乾世,人才辈辈强。作为曹雪芹曾经工作过并酝酿出传世名作《红楼梦》的地方,北京三中的文化传统也自然流传至今。知名学者罗,常,培、于,光,远;文化界名人苏,民、蓝,天,野、徐,城,北;科技界专家郑,克,扬、燮,中,羽;曲艺界笑星马,季、笑,林、石,富,宽、崔,琦;体育界名人齐,祖,潭、吴,中,量、龚,培,山等都曾就读于三中。曹雪芹纪念室、老舍纪念室,定期开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