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大兴文物比较少有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八六三)无碍禅师塔



无碍禅师塔在大兴区榆垡镇履磕村西北,也叫里河村。“履磕村”原名里河村,在永定河左岸,辽代成村,明清时属宛平县,1949年划归大兴县。传说,清朝年间有一位巡抚骑马路经此地,下马磕了几下马靴,有好事者以此为念,故得履磕之村名,村民习惯上仍称里河村。
《宛署杂记》记载“此地原有古刹灵言寺,已废。”寺西南角处遗留元至元九年(1272)建造的砖塔一座,是名僧无碍禅师之墓塔。塔南向,六面形实心,密檐六角五级密檐砖塔,全部是砖仿木结构,无碍禅师塔不高,在村外和村主干道上根本看不到塔。2002年,北京市文物局和大兴区政府出资对此塔进行了修缮,并重新安装了仿制塔尖,为了保护塔基,在塔的周围建起了“护塔平台”。安装塔尖后,塔高大约10米半,算上2.90米的塔基,总高超过13米。
由于寺塔周围地势较低,夏秋雨水倾注,水积若湖,形成塔影波光、晴云碧树的自然风光,为游人青睐。人们又把里河村与无碍禅师之塔合称为塔里河。
无碍禅师塔塔基下刻云头,上出斗拱,平座栏板砖砌蜀柱。六面塔身坐于仰莲瓣上,塔身正南面雕刻菱花格子门,门券嵌置石刻塔铭,凹刻“无碍禅师之塔,至元九年七月立”字样。其余几面或刻“卍”字纹假窗,或简洁无装饰。
塔为须弥座,《中国建筑史》中记载:须弥座又名“金刚座”、“须弥坛”,是由佛座演变来的,形式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如宫殿,坛庙的主殿,及塔、幢的基座等等。后来一些家具,如屏风之类的底座也经常采用这种形式。
塔身上部为密檐六层,每层檐下施单翘三踩斗拱,从下至上逐层内收。卷杀和谐大方。塔顶为两层重叠交叉莲瓣,上承石质葫芦型塔刹。塔尖曾折断,现重安仿制塔尖。这座实心砖塔建在一座三米左右的高台上,高台新近被用砖块水泥保护性的修筑过。高台下有一块市文物局制作的金属铭牌,上面文字说,该塔为元至元九年(1272)的建筑,是名僧无碍禅师之墓塔,为附近一座古刹灵岩寺的遗存,南面嵌有“无碍禅师塔”石碑就无法看到了。
塔身坐于仰莲瓣纹上,莲瓣即是莲花的花瓣。自佛教传入我国,便以莲花作为佛教标志。莲瓣纹又细分为仰、覆莲瓣纹饰。仰莲瓣纹花瓣是并列排列的,大小接近。
无碍禅师塔现基本保留原建筑的原貌,是研究金元时期建筑的可贵实物资料。塔座虚弥束腰,上仰置莲花瓣,座周雕刻佛像。塔身正面刻棱格门窗,上部嵌石刻塔名。塔上部重檐,每层檐下出斗拱三攒,顶为莲花瓣,上置石置葫芦形塔刹,受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塔尖已掉落。
该塔历经七百余年风残雨蚀,损坏严重,但其下部保存较好,全塔形制风格简素,造型和谐大方,雕刻纹饰洗练、清晰,刻工简练生动,基本保留原建筑的风貌,纪年明确,是研究元代建筑的可贵实物资料。近代在塔周围建护塔平台。1985年被大兴县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又经抢救性修缮,2003年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公交路线:从西客站南广场乘410路,经22站到洪村,换乘X102,经38站,到履磕村,全程47.3公里,用时2小时2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