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八五一)泉郡会馆

标签:
南城会馆十分集中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八五一)泉郡会馆














福建泉郡会馆在西城区西琉璃厂的后孙公园29、31号,与此紧邻的27、25、3号院是安徽会馆。泉郡会馆和安徽会馆一样,也是由众多院落组成的。我到实地考察后发现,33号、35号连同夹道口以及胡同里的两三间门面房,应该也是泉郡会馆的组成部分,才更突出本来的面貌。
京师泉州会馆有府馆一所,即泉郡会馆,创建于乾隆元年(1736),陈耻园等集资购置,馆址在宣武区后孙公园31号;州馆一所,即永春会馆,乾隆初,旅京乡人集资购置,在梁家园;县馆四所:一为晋江会馆,康熙年间(1662~1722)万正色独资购置,在南柳巷,《泉州府志》卷五十六,万正色传云:“及贵,修洛阳桥,开八卦沟,建晋江会馆,乡党尤盛称之。”二为安溪会馆,康熙五十四年(1715)李光地舍宅为馆,今板章胡同小学即为安溪会馆旧址;三为同安会馆,明末旅京乡人集资购置,原在内城,入清后也移至板章胡同;四为惠安会馆,在耀武胡同。
其中晋江会馆就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在京的故园之一,其他几处会馆也曾留下她的足迹,在她的小说《城南旧事》中对几处会馆多有描写。
京师泉郡所属会馆多建于康熙乾隆时期(1662~1795)。当时泉州府“人才辈出……甲于闽中,郡人北来者,苦无栖息之所,乡先达公建泉郡会馆及晋江、同安、安溪诸邑馆。”咸丰年间(1851~1861),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泉州会馆衰落,同安会馆“业契无存”,安溪会馆被馆丁占为己有,永春会馆毁于战火。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北京泉州会馆有所恢复,永春会馆由陈、林两姓在京官员捐资在椿树胡同创办新馆。同安会馆修葺扩建,“规模之宏壮,超过乾隆”。民国初,泉郡会馆,收回被他人侵占的房产和义冢。安溪会馆、永春会馆在法庭上胜诉,收回被馆丁侵占的馆舍,并修葺。
京师泉郡会馆均为试馆,主要职能是为赴京应试举子和在京的泉籍官员提供寓居之所。晋江邑馆“籍隶晋江者为限”,泉郡会馆明文告示:“凡非泉属各县同乡,不得住馆。”
同治十三年(1874)黄贻楫上京赴试,寓居后孙公园泉郡会馆,殿试后获第三名(探花)。会馆同仁请他题词留念。他题写一副脍炙人口的对联:“清紫葵罗钟间气,蒙存浅达有遗书”
上联述泉州清源山、紫帽山、葵山、罗裳山钟灵毓秀,下联乃指泉州理学四大名著誉满全国。明代泉州理学四大名著:蔡清的《四书蒙引》、林希元的《四书存疑》、陈琛的《四书浅说》、苏浚的《四书达说》。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晋江池店钱头人、状元郎吴鲁在翰林院被委总军务处案牍,困守在京,与台籍进士叶题雁同寓晋江会馆,亲历其境,感恨之余,为诗百余首,以志事寄愤,后编为《百哀诗》上、下卷。
后孙公园的泉郡会馆现仍存前后三个院落,占地一千多平方,除了个别地方外,基本上没有原来的样子了。泉郡会馆所属各个会馆,除永春会馆已经拆除,安溪会馆改为学校,笔者还会陆续介绍惠安会馆和晋江会馆。
会馆原大门已被堵死改为住房,后利用泉郡馆与安徽馆的夹道在最里面开出两个院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