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八一六)莆阳会馆
(2021-01-12 12:29:31)
标签:
拆除旧城改造新城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八一六)莆阳会馆
莆阳会馆在西城区贾家胡同31号,是福建莆田人士在北京的会馆。莆阳会馆建于明朝,当时是专门为了便利同乡举人们来京参加礼部会试的,让他们在这里读书、准备应考。现为西城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莆阳会馆最早在高家寨称旧馆,距离贾家胡同不远。祖籍福建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在京供职时,曾一度携夫人郑淑员在这里居住过。旧馆后因岁月久远逐渐就倾圯,清朝光绪初年而致坍坏。光绪二十六年(1890),莆籍大清铁面御史江春霖等人倡议出售老馆,兴建新馆。清光绪十五年(1889),江春霖募款创建这座位于贾家胡同的新馆。
新馆内有“景贤堂”匾额,匾额上有涂庆澜的落款。馆内的神龛内供奉文昌帝君像,并且记有郑渔仲、林艾轩、陈正献、刘后村四位先生的神牌。民国时期,该馆馆长为黄子敬,会计为梁季平。当时该馆很小,房屋很少,连长班在内仅住有四人,均为同乡。
原来,下房一排三间,一间为出入场所,一间为客厅,一房为仆人住室,左右两房各为一排五间。上房是楼房,奉祀妈祖神像以及郑樵、林光朝、陈俊卿、刘克庄四位乡贤。门口还有一对楹联:神力云帆济沧海,帝京香灯似湄洲。
过去文物部门曾认为此馆是林则徐嘉庆十八年(1813)来北京后的住所,但实际上当时此会馆尚未兴建。林则徐所住的莆阳会馆可能是位于如今福州馆前街1号的莆阳老馆。
据《湄洲日报》报道:这里充满了乡情,这里充满了乡恋。他人难懂的乡音,在这里交织成篇。会馆集结了远来的乡亲,走出了科举的状元,这里记述了家乡的掌故和情思。北京莆阳会馆,历经明清两代、被人遗忘已久的莆田人在北京现存最老的“家”。
莆阳会馆所在的北出口——果子巷,早已荡然无存,周围数千平方米已是一片废墟,一派拆迁后的狼藉,遍地残瓦碎渣,许多四合院连残垣断壁都不存在了,只剩了空旷和荒芜。但令人欣喜的是,莆阳会馆还在,它就在这废墟与高楼之间的一个孤零零的角落里。
会计为梁季平的后人梁虎弟,2021年69岁,原首钢轧钢工人,见到故乡人他非常高兴。他热情地介绍会馆里具有莆田地域特色的建筑风格。“当年听父亲说起过会馆的模样,院内宽敞,绿树成荫,花香蝶舞,是个读书的好场所。”梁虎弟说,后来时代变迁,会馆变成了民居,这里最多时住了十二户人家。
梁虎弟曾经指着大门对《湄洲日报》记者说,原来有门楼,大门上方还悬挂着“莆阳会馆”匾额,门口原有对联“荔子故乡来旧雨,杏花及第报春风”,可惜由于历史原因,会馆内妈祖神像及四乡贤等古迹,连同门外的一对石狮一起都丢失了。
莆阳会馆几经磨难,前些年在家乡政协委员沈正熙和北京文物保护志愿者的多方努力下,在北京市西城区文物局的支持下,曾一度已遭征拆的会馆得以保护下来。
西城区文物局工作人员曾说起,历史上全国各大省、市虽有在京建立会馆,但当时一个偏远地方在帝京建馆实属罕见,足见莆田人对文化的重视,莆阳会馆已成为莆田在京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应该好好保护。
2008年起,在宣武区大吉片拆迁中,贾家胡同31号的莆阳会馆确定原址保留。2011年,莆阳会馆倒座房被拆毁。
2013年莆阳会馆所在地周围数千平方米已是一片废墟,一派拆迁后的狼藉,遍地残瓦碎渣,许多四合院连残垣断壁都不存在了,只剩了空旷和荒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