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北京的故事(八一三)宜兴会馆

(2021-01-09 14:49:20)
标签:

此处

会馆

没有

拆除

分类: 古老北京

老北京的故事(八一三)宜兴会馆

 

宜兴会馆在西城区校尉营新门牌44,建于清光绪年间,为时任顺天府府尹周家楣的故居。2009年被公布为第三批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校尉营胡同东西走向,东起铺陈市胡同,西至留学路。胡同名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缘于胡同曾居住过低级武官,二是当年曾为军事机构所在。1965年定名为校尉营胡同。

清李鸿章创办的五辈学堂曾设此巷内。宜兴会馆为清顺天府尹周家楣故居。校尉营胡同房屋只剩下南侧,北侧是围墙,墙外有一些公共活动空间,再北就是拓宽后的珠市口西大街。

周京兆尹故宅大木匾曾悬挂于正中棋盘大门的上方,左掖门上方悬“宜兴新馆”木匾。正中大门道左右各有一上马石,大门左扇画有敬德像,大门右扇画有秦琼像,两位门神画得高大威武。正中大门平日不开,且外还有木栅门,只是祭日开启。院内中厅两侧曾用作存放周京兆尹生前用具,后堂供奉牌位,东跨院存放祭祀礼器,西跨院为烧纸处。

会馆坐南朝北,为广亮大门,进深五檩。有两进四合院,一进院正房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带前后廊;两厢各三间,西厢房进深五檩,东厢房后加一步。二进院正房五间,七檩前出廊;两厢各三间五檩。会馆建筑布局规整,房间高大,轴线清晰,为城南典型的小型祠庙格局。占地范围以现存院落墙为界,南北52米,东西20米。临街中间一个大门楼,两侧各一掖门。

宜兴会馆为时任顺天府府尹周家楣的故居。周家楣(18351887),字小棠,一作筱堂,江苏宜兴宜城镇西门人。光绪四年(1878)任顺天府尹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后陆续任顺天乡试监监,及礼、兵、户三部左右侍郎,左副都御史,吏部左侍郎。光绪十三年(1887)五月卒于任上。

周家楣为江苏宜兴人,光绪四年(1878年)任顺天府尹,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周家楣刚一上任,就干了几件实事,一是设法筹集资金发展经济;二是弹劾贪官污吏;三是加强捕盗营训练,强化社会治安;四是亲自审断大案要案。由此受到老百姓的广泛拥戴。

周家楣去世后,顺天士民感其遗惠,请建通州专祠,皇帝下诏允之。先在通州为他建了一座专祠。后来,人们似乎感觉这样还不能表达对周的敬意,于是老百姓又集资在市里选了块地,增建了一处祠堂。这就是今天的校尉营胡同44号。再之后,周家后人将此院落捐做同乡会馆,所以自此开始有了宜兴会馆的说法。

今天的院子大致保留了原有建筑基本格局。但由于大杂院的原因,现在显得较为破旧。据说这个院子已开始腾退,期待它的新颜,能将这个大清官的故事世世代代讲下去。

周家楣在任期间弹劾贪官污吏,救灾施赈,百废俱兴,政绩斐然。他疏浚河道,以工代赈。他大力兴办教育事业,补充义塾经费,仅回民义塾就增设了六所。并尽力普及文化教育,修缮“金台书院”(今北京市崇文区金台小学),重修讲堂。特别是他还参与了北京地方志《光绪顺天府志》的编纂,《光绪顺天府志》是晚晴衰败时期的地方史志巨著,至今仍是开展北京史地研究必不可少的实用文献。光绪十三年(1887)周家楣病逝于任上,顺天府百姓为纪念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品德,由所属二十四个州县集资将其故居扩建为宜兴会馆新馆,并在馆内设立祠堂,以纪念周在治理顺天府时的清明政绩。

宜兴会馆整体坐南朝北、由两进院落组成,每进院落均由正房及两侧厢房组成,整体布局规整、轴线清晰,大门为广亮大门,体显着大型会馆建筑应有的气势。会馆总占地面积1 020平方米,建筑面积680平方米。

宜兴会馆的文物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曾为顺天府尹周家楣故居,其治理期间对于晚清时期北京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贡献;二是作为县级会馆的代表其由所在地州县而非在京同乡集资规划建设的来源方式不同于一般的同乡试馆,且建筑保存较好,具有特殊价值。

旧时,会馆里的管理人员称为长班,意即长年值班。年已64岁、祖籍通州、出生于宜兴新馆的退休教师姚先生,祖父就是会馆的长班,姚先生一直居住的东小院,就是当年长班的值班房。姚先生回忆说,在南城几处宜兴会馆之中,要数这里的院落最大,因此旧称大馆,小时候,还可以在宽敞的院子里骑自行车。

解放初期,宜兴新馆移交江苏会馆管理,1953年,又被收归房管局管理。现在的馆址还保留着三进大院的格局,但是院子里挤满了自建小房,当年的垂花门和抄手游廊,也被拆卸改建为民居,只有那硬山起脊青砖筒瓦的高大正房,依旧是顾盼自雄、风骨犹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