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八一一)云南新馆
(2021-01-07 19:28:23)
标签:
公车上书维新变法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八一一)云南新馆
云南会馆又称云南新馆,在西城区珠朝街4号,从南横街去比较方便。和中山会馆仅仅隔着一条4米宽的珠朝街胡同,斜对门相望。新馆坐东朝西,建筑呈“丁”字形分布,其他会馆少见,以院墙为界,南北最长处50米,东西最长处66米,面积约1000平方米,是几处云南“省馆”中占地最大、知名度最高的,在京城现存会馆中名列第四,排在安徽、湖广、四川老馆(与中山会馆并列)之后。不过与中山会馆的气派比起来,云南新馆就显得极为普通了。但这里仍有珍贵的历史印记。
珠朝街4号门口挂着一块“西城区普查登记文物”的牌匾。单看院门其貌不扬,根本没有会馆的样子。院内是若干普通的平房和古树,院子空间倒是不小。据说这里以前曾有四五十户住家,院内建筑也较为杂乱。
2013年1月,云南新馆被确立为西城区二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筑面积2038.67平方米。
2017年,此院被列入文物腾退项目,并成立了云南新馆文物腾退工作领导小组,逐渐实施了腾退。
云南新馆始建于清代中期,建筑大部分保存了下来,分为三进四个独立院子。从临街大门进前院,有正房七间,坐北朝南,五檩加前廊;西厢四间,东厢两间,倒座六间,均五檩无廊。南院为会馆的主体部分,前院正房坐东朝西,面阔三间,七檩前出廊,三间倒座,五檩加前廊;中院正房面阔三间,进深五檩加前廊,两厢各三间五檩;后院正房五间,五檩带前廊,厢房各两间五檩。又南院为四座排房,都是三间五檩小式建筑。各主房均为大式硬山合瓦顶。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会馆移交北京市后,逐渐成为民居杂院。目前,除大门在前些年被拆改外,基本保存完整。
云南新馆与“公车上书”、变法维新等众多历史重大事件都有密切联系。1895年“公车上书”运动中,后来的会馆管理人张铠(光绪十七年辛卯科举人,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三甲第六十一名进士,后任吏部郎中)等云南举人,积极参加了康有为组织的上书,名留青史。
变法维新期间,滇籍先进人士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影响下,在此发起成立滇学会,并于1898年在粤东新馆参加了各省维新派的统一组织--保国会。自此,会馆成为鼓吹维新变法的又一处据点。
1906年5月,云南同乡京官在会馆的中、后院设公立滇学堂,为推动“新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科举制废除后,这里为云南旅京同乡会会址。
这里是曾是戊戌变法纪念地,是维新派联络活动的重要场所;这里也曾是56户居民混居的大杂院,违建林立,破败不堪。2020年10月16日,“云南新馆”内最后一处违建启动拆除。
如今,曾辉煌一时的“云南新馆”,只剩下散落在地的几根古老木梁、木柱和古朴残砖,仍可窥昔日风景。“云南新馆”原有21栋房屋。其中,只有8号房和10号房是保留下来的清代老建筑,其他房屋的地面部分已经不见了。在施工的过程中,挖出了其他房屋的地基,因此修缮时,会在原地基的基础上,按照清代民居的风格进行复建。
据称:预计到2021年10月,“云南新馆”将完成修缮,恢复清代的古朴风貌。不过能否允许广大群众、游客自由参观还没有任何承诺,让我们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吧!
这两天,笔者活动较多,过两天我顺便把缺少图片的博客都给一起补齐了吧。抱歉了,各位看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