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七八三)大角峪村
标签:
村落历史同样悠久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七八三)大角峪村
题大角峪村
言泊远
幽壑护小村,青葱霞晓云。
缠绵萦蜃雾,故事更惊人。











大角峪村在密云区新城子镇东北,距离密云城区83公里,距离东直门152公里,是密云区的最东北的顶端。地处燕山主峰雾灵山正北约2.5公里处。东、南、北分别与河北省承德、兴隆、滦平县接壤,自古有“鸡鸣四县”之誉。西有“月牙山”,东依“三棱崖”,北靠“北岭”,南眺雾灵山,再加之安达木河北侧支流由东向西转南环村而过,总体呈现“四面环山、背侧拥凑、目前开阔、碧水环绕”的半岛形地貌。
大角峪村,历史悠久。从现存的遗迹就可追溯至明代洪武年间。明代遗存下来的古城遗址、古窑群遗址,足可证实该村形成最晚也应在明初,甚至更为久远。
相传大角峪村先后改过两次名字。最早叫“大角峪”,后来叫“大角谷”,再后来又改回“大角峪”。村名的修改,与村北那条东西走向的山脊有关。这条山脊叫“北岭”,村境内的明长城就蜿蜒在这条山脊之上。北岭是古代大禹治水的时候,人工断开的。明代修筑长城时,取“二龙戏珠”之意,在北岭的断开处,修建了一座水门关,本地人也叫“关门”,以此连接两侧山脊延伸下来的城墙。这座水门关也就成为北京东北方向通往河北承德、滦平两地的一个隘口。
自打北岭被断开之后,“大角峪”才改名为“大角谷”。村里的文化人认为,“谷”和“峪”在古汉语中虽然为通假字,但两个字还是有些区别的。“峪尽头处皆横岭,谷狭两山终可穿”。因为一“山”一“谷”方成“峪”,“谷”既有“山间”、“崖隙”之意,也有“开放”、“通达”之解,而“峪”则更多是“路尽”、“阻隔”之意,正所谓“山”横“谷”前则不达。北岭被断开后,水下来了,路也通了,岭后的“涝洼”之地不见了,大角峪村南的开阔地带,反倒成了密云东北部有名的湿地。村南那一眼望不到边的芦苇荡,一直延伸到五华里以外的曹家路村地界上。一到雨季,苇塘内河水七岔八股,水深过膝。
过了大角峪村口跨河的桥,向西北走一点,就是古城堡。这是一座正方形的古城,也是新城子镇地区功能相对齐全、附属设施相对完善的古城,兼有军事防御、指挥、屯兵及储备粮草等多项用途。古城的城墙宽4米,高7米,单边长约120米,周长480米,城域总面积14400平方米,全部由六七百斤重的十三层巨石逐级垒成。
南城门是该城唯一的城门,门楼也最为恢宏。城门底座底面积呈正方形、整体结构为梯形,全部由石条、城砖、江米石灰砌成。底座边长约25米,上沿长约15米,高约18米。基座上方有一亭阁,全部为砖木结构,瓦青脊秀、窗细漆红,画栋雕梁,四檐飞翘。城门上书有“大角古堡”四个大字。城门洞上圆下方,宽约3米,榆质木门厚约15厘米,铁皮包角,镶有铁质铆钉和铜质乳环,洞内设有烛台及顶门杠窝,推动城门,嘎吱吱响。城门右后方,有五十九步台阶,每阶高约30厘米,台阶护帮由城砖及石灰砌成,缘阶可上二层。
北城墙上,设有与南城门同经相望的城门楼。不同的是,城门楼上的亭阁披水上多为麒麟、蝙蝠等吉祥兽鸟,城门楼上的亭阁披水上多为猛兽。尤以楼脊偏东一青面獠牙、怒目圆睁之不知名巨兽引人注目。此兽盘踞屋脊,目视东南,建筑初期是为何意,的村里人众说纷纭。可惜,上世纪七十年代就拆除了。
大角峪村曾是一个佛道两栖的古村落。北城内紧邻城门楼前,原有一处占地约1600平方米的关帝庙。庙堂前后跨院,共三排堂舍,前后两排东西连脊,中间一排因需留足跨院过道相对独立。堂舍青砖蓝瓦,正面画工多为蓝白色调,缠枝莲纹、万字画符栩栩如生。堂内供奉多尊佛像,菩萨、金刚、罗汉一应俱全。院内多花木,松树、槐树、榆树错落有致,腊梅、芍药、兰花竞相开放。后院有株千年古槐,枝叶繁茂、遮天蔽日,槐花开时,余香绕梁。更因年龄久远,树干粗大,需两三人勾手合围。村里老人们说,老爷庙建成后,香客不断、香火旺盛,本村、邻村甚至更远的香客常来此上香,他们拜佛祖、求平安,拜菩萨、求子嗣,拜关公、求自己的后代像关老爷一样一生忠孝。
在大角峪北岭西侧的明长城边上,有一处远近闻名的“老道洞”。道观依山洞而建,就长城而居。这个道观之所以远近闻名,与村里流传已久的一个神话传说有关。相传大角峪村西那座像馒头一样的山,最早叫月亮山。山下有一个潭,叫月牙潭。不知从什么时候,村里接连发生一件怪事。村里的小夫妻别打架,只要一打架,小媳妇就会像着了魔似的跑到月牙山上跳崖坠潭寻死。这可成了村里人疑窦丛生的一块心病。有一天,村里的一个牛官向老人们报告了一件很蹊跷的事。他说,这几天晚间放牛回来,赶牛到月牙潭饮水,每去一次都会少一个牛犊,今天回来赶牛饮水时特别留意,牛群中最为强壮的大黑犍子喝着水,突然“哞”的一声一甩头,从水里带上一条近扁担长的泥鳅来,那泥鳅很快就像蛇一样退回了水中。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奥!怪不得村里连发怪事,原来是这条泥鳅精在作怪!老人们经过商议,决定去老道洞请观主姜真人帮助除妖。这位姜真人素来行侠仗义,且擅于做法降妖。听闻老人们的来意后,姜真人当即答应,面授机宜。他对老人们说,要制服河妖,须在村南山上建一座石塔,石塔建成,河妖定除。老人们回村召集青壮劳力,在村南小山上就地取材,建造石塔。石塔动工后的第三天后晌,就听得山崩地裂一声巨响,月亮山上浓烟滚滚,那山竟然从中塌下半拉,将山下的月牙潭盖了个严严实实,泥鳅精一下子就被砸死了。这个传说在当地民间一传开,大角峪“老道洞”也就自然而然的声名远播了。
大角峪村久远的历史,还有埋藏在村后地里那片规模宏大的明代古窑群遗址。
上世纪的六十年代,村民在平整村北地块时,意外地发现了近百座古砖窑。这些古砖窑,窑门有一人多高,窑内筑有环形平台,窑筒呈圆形,深六七米左右。虽然人们早就知道这里曾经有烧造长城城砖的砖窑,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这里的砖窑竟然有这么大的规模。在有的窑口内,村民们甚至还发掘出了整窑尚未拉窑的古城砖。这些砖多数是长方形的,也有正方形的,还有少部分三棱形的。其中长方形的和正方形的每块砖重量,都是标准的25斤。村里的老人说,城墙上的砖多数是长方形的,用于垒砌城楼主体,正方形的砖面积比长方形的大一倍,厚度是长方形砖的一半,多做铺设地面使用,而三角形的砖是为砖墙防雨“扣帽子”所用,份量稍微轻一些。当时的人们惊奇地发现,在“坯场”的西侧,有一道长宽各约100多米、高约2.5米、形状相对规整的土坎,原来这些土坎正是古砖窑烧砖取土的结果。按照这个痕迹推算,这个古砖窑群就近取土量高达2.5万立方米,可至少烧制长方形城砖一百六十万块。可以推断,大角峪村古窑群,是这一地区古城砖生产的中心,这些城砖除村境内城堡及长城自用外,还大量调往本村以外的地方。
因多年风雨的侵蚀,目前土城的绝大部分城墙已经逐渐消失了,只是在土城东北的中段和西北角,还能看到一些残留的痕迹。
公交路线:从东直门枢纽站乘980路快车,经20站,到密云汽车站,步行约260米,换乘密52路下板城经62站,到达大角峪,步行320米,到终点。全程150.6公里,用时5小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