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七三〇)官茅房
(2020-09-10 20:34:35)
标签:
吃喝拉撒都不能少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七三〇)官茅房
人,无论贵贱尊卑、职业高低,谁也离不开吃、喝、拉、撒的基本生活需求,您吃的再好,也得拉出去,吃得再差也得拉出去。俗话说,人有三急,就是指尿急、便急、屁急,有时是憋不住的。所以今天就说说老北京的厕所。
老北京人管厕所叫“茅房”,管街头巷尾的公共厕所叫“官茅房”。顾名思义,“茅”即茅草,就是用茅草搭建的房子,“茅房”不住人只是临时一用,不必正规,也不必讲究,这就说明过去的茅房很简陋,只是出恭用。
据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后,发现满街屎尿无人管,便下了命令,各家各户平整街道,洒水扫除,并严禁居民在街上大小便。否则,“可以射杀任何在公众场所便溺的人”,真实的历史就是如此。
于是出现了官家修建的厕所,就是“官茅房”,私人院里早就有“茅房”了,不过城里头无论是官家修的茅房,还是四合院里的茅房,虽说简陋了点,但都不是用茅草搭建的,也是用砖砌的墙。“官茅房”分男女,里面一般有四五个坑位,自家院里的“茅房”不分男女,也就一两个坑位,听见外面来人了,有脚步声音,赶快吭一声,表示已经有人了。
小的“官茅房”就一排,大的“官茅房”对面两排,两面的人面对面出恭,没有隔板,没有隐私,也不怕瞧,大家都一样,不瞧也知道。不同的是有些人嫌茅房里气味儿不好,喜欢在此吸烟,用来遮盖不好的气味儿。
在“官茅房”里人们总能遇见不少“发小”、老街坊和父老长辈。尤其是一大淸早儿,前来“解手儿”的、倒痰桶的川流不息。尽管来去匆匆,但只要见了面,都会互相打个招呼,带来一天的问候。有时也能并肩蹲着,说说家长里短、奇闻异事,谈谈车间厂矿、国家大事,您可倾诉,也可倾听,可以敞开嗓门儿、可以低声细语。不像在澡堂子,这里绝没有唱歌的!但是一个人的时候,有自己小声哼哼的。不管你谈论任何话题,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忠实的听众。有时引起共鸣、有时引起哄笑,有时引起争论,街坊四邻即能交流互动,又能联络彼此之间的感情,成为人们进行社交活动的一种形式。
这些“官茅房”尽管设施简陋,卫生条件也差强人意,却充满了街坊四邻相互之间浓浓的温情。
随着改革开放,北京的外国人也越来越多,他们对我们的公共厕所意见很大,说我们的厕所不用打听,闻着味儿就找到了。那里夏天高温炎热,蚊蝇孳生,臭气熏天,冬天寒风刺骨,裸露部位冻得冰凉,夜晚蚊虫叮咬。
北京市开始着手修改厕所。九十年代开始在男厕所的小便池里装了一溜塑料桶,专接尿。按时有人回收,在城外架起大锅烧尿!水分蒸发了、气味也飞了,锅底留下了一层黄色尿碱,这就是宝贝!再运到上海,再加水重烧,成了洁白的粉末——尿激酶!再卖给日本生产药品,最后又卖回中国,中国人多用的多。北京、上海、日本,各赚各的钱。北京就是用这个钱重新建起了崭新的厕所!
尿激酶可降解血液循环中的纤维蛋白原;对新形成的血栓起效快,效果好,预防血栓形。静脉滴注后,患者体内纤溶酶活性明显升高。作用明显。
2013年,裴端卿和他的团队在广州的实验室向世界证明:尿液可以提供健康的细胞,利用这些细胞得到高质量的神经干细胞,可以进一步将它们变成血液细胞、骨细胞、皮肤细胞、肝细胞甚至神经细胞。在不远的将来,科学家或许就可以将这些分化的细胞移植到人体损伤部位以便替换衰老的细胞和组织,实现延长人类生命的“奇迹”,帕金森症、糖尿病、地中海贫血、老年痴呆、脊髓型肌萎缩症的治疗或许都能在此找到答案。我国科学家为世界做出了贡献,在尿液里找到了“长生不老”的奥秘。
现在新的公厕漂亮、干净,整洁的瓷砖地面、良好的通风、每个如厕的人都有一个单独的隔断,保护个人的隐私。虽然还是蹲坑,但是每一处公厕都有残疾人专用的马桶,一进门有洗手处,还有专人负责清扫。
从每一个北京人的日常用语中,“茅房”这个通俗而历史悠久的口语已经潜移默化的被公厕、卫生间等文明词汇所代替,这小小的变化背后却折射出人们道德水平的飞速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