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二七八)燕墩

标签:
旧地重游又有变化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二七八)燕墩
题燕墩
言泊远
墩台无力忆当年,燃起烽烟欲蔽天。










燕墩又称烟墩,在永定门外铁路桥南侧,是一座上窄下宽、平面呈正方形的墩台。始建于元代,文献记载,元、明两代北京有五镇之说,南方之镇即为燕墩。因南方在“五行”中属火,故堆烽火台以应之。燕墩在元代始建时,只是一座土台,至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北京修筑外城时,才包砌以砖。燕墩上竖有清乾某玉制碑一座,是北京著名碑刻之一,1984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日下旧闻考》记载,“燕墩在永定门外半里许,官道西”。
清代杨静山的《燕墩》诗中有云:“沙路迢迢古迹存,石幢卓立号燕墩。大都旧事谁能说,正对当年丽正门”。
在清朝时,燕墩成为了民间燕京八景之一石幢燕墩。这一景是民间燕京八景中还存在的一景,实属罕见。
燕墩是一座下广上狭、平面呈正方形的墩台,台底各边长14.87米,台面长13.9米,台底至台面高约9米。铁路桥下的南北通道被挤出很宽一块,只留下单人行走的道路。台顶四周原有高约1米的女儿墙,现已毁没。墩台西北角有石门两扇,入门后拾阶可登,共四十五级,通达台顶。台顶正中是一座正方形石坛,坛上立方石碑一座,高约8米。碑下部为束腰须弥座,台座四周各雕花纹五层,分别为云、龙、菩提珠、菩提叶等图案,束腰部分用高浮雕持法精雕出二十四尊水神像,均袒胸裸足跌座于海水之上,形态各异,栩栩如生,须弥座四面各雕花纹五层,分别为龙、云、菩提珠、菩提叶、牛头马面及佛像,四角也各刻佛像一尊,充分显示出古代工匠精湛的雕刻技艺。
台顶四周原有高约1米的女儿墙,仅存痕迹。
碑身每面宽1.58米,高7.5米,碑上部覆盖四角攒尖顶方形碑盖,四脊各雕出一龙,龙身作波曲奔腾状,龙昂首上扬,似欲飞奔夺宝顶。碑体南、北面分别镌刻云状花纹,乾某手笔十八年(1753),汉、满文字对照的《玉制皇都篇》和《玉制帝都篇》。它以益誉的文笔,磅礴的气势,赞美了北京险要的地理形势、国泰民安的情景。燕墩碑文是记述北京幽燕之地的徽记,堪称为北京的史记篇。碑顶有石檐,檐下有石雕三层,碑顶为四角攒尖顶,四脊各有一龙。
墩北面有石门两扇,高2米,宽0.7米,文革中一扇被毁。所存木质红漆门是1985年仿制。文物保护铭牌就在门东边,燕墩介绍牌挂在铁围栏上。
网上介绍,燕墩原来有一对,后来东侧的那只被迁移到了首都博物馆东侧。可是我去看到的不是四方墩儿,只是罩在玻璃里面的一通石碑,和这个根本不是一对儿!别人可以胡说,我不能盲从。
今天这里可以走近观看了,但是只能近处看到西侧面,正面还是看不清楚。
1987年燕墩被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及控制地带,保护范围系燕墩本身。
1990年对维修台顶部分,并对石碑碑身进行了防护处理。
2004年辟为燕墩公园,规划面积1.19公顷。
2009年,由于被规划为地铁14号线沙子口出站B口,燕墩公园上百棵树需要移栽,但燕墩将原地保留。可是至今B口也没有打开。
2012年,燕墩与北京中轴线上其他建筑一起参与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