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六八六)达摩洞

标签:
一段佛学故事传颂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六八六)达摩洞

北京有两个达摩洞,一个在千灵山,另一个在房山区十渡镇九渡大街15号翠竹桥苑。今天单说千灵山的达摩洞,它是散布在千灵山诸多山洞之一。
达摩是古印度即南天竺香玉国香玉王的第三个王子,生于公元四世纪。幼年拜释迦牟尼的大弟子摩诃珈叶的后裔,第二十七代佛祖般若多罗大师为师,所以被称为西天第二十八代佛祖少林寺五乳峰初祖庵大雄宝殿有副对联:“在西天二十八祖,过东土初开少林”,道出了佛门禅宗鼻祖达摩的神世。
达摩经过千辛万苦航海三年于梁武帝天监十六年(517)首先来到了广州,被安排在广州的“王园寺”,就是现在的“光孝寺”。传导二入四行禅法(即佛教禅宗),住了一年多后,被当时的皇帝梁武帝知道了;便将他接到了当时的梁大都金陵。后因与梁武帝话不投机,自知金陵不是久留之地,有一天在左右无人时,便拿起自己的衣钵、法器不辞而别了;离开了皇宫准备渡江北上。
传说:当他路过雨花台时,听见一个少林寺的小和尚正在这里讲经说法,深入浅出,甚是动听,听着纷纷双手合十,表示敬佩。而达摩听后紧锁双眉,摇头叹息而去。达摩来到江边,江水茫茫,并无船只,只有一位老妇端坐岸边,身边放了一捆芦苇;达摩双手合十:“老菩萨,弟子要过江。没有船只,请您舍给一枝芦苇,以便代步”。老人见他两只突鼓的眼睛炯炯有神,满脸络腮胡子,卷曲盘旋,身材魁梧,举止坦然,形象端庄,仪表非凡。老人暗自点头称许,顺手抽出一枝卢苇,达摩双手接过放入江面上,只见一朵芦苇花,昂首高扬,五片苇叶,平展伸开,达摩双脚踏于卢苇之上,运足全身功夫,眼观鼻,鼻观心,心观丹田,恰好一阵东南风吹来,达摩就飘飘然渡过了长江。这就是达摩一苇渡江的故事。
他来到了少林寺,由于他宣传的佛法与当时的小乘佛法相反,因此刚到少林寺时不被众僧理解。于是达摩就到五乳峰上的一个天然石洞中闭关禅定九年。在这九年里,达摩的佛法逐渐被众人理解,并被少林寺内的众僧请进少林寺,成为少林寺的第二代方丈。同时达摩与众僧一起,模仿虎、猴、鸟、蛇的动作创造“罗汉十八手”,后来形成了“心意拳”,流传至今的有“达摩易筋经”。后来经过少林寺众僧的不断改进,吸纳民间武术功夫,逐步形成今天的少林拳,成为中外闻名的少林寺功夫。达摩所提倡的禅法经六祖慧能的改革,用禅定静虑、消除杂念,顿悟成佛的学佛方法,谓之禅学,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所以人们也称少林寺为禅宗的祖庭,称达摩为禅宗的初祖。
达摩对中国的佛教有很大的影响,据统计我国现有二十一个达摩洞,北京的达摩洞不是主要的,也不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