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六五九)御史衙门

标签:
历史文物不能开放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六五九)御史衙门




御史衙门的全称是清稽查内务府御史衙门,在西城区陟山门街5号院,就是景山公园西门通向北海公园东门的路上。明代是内官监,为皇宫服务的后勤供应衙署及其库属所在地,清雍正四年(1727)在此设立稽查内务府御史衙门,职责由四名监察御史掌管,负责监督内务府官员。该衙门格局和规制上均与一般行政衙署大异,溯其因由,首先是地处皇城禁地之中,当然不能显示署衙之尊。其次是所稽查的对象是内务府,以微稽尊,以疏查亲,也实难有开署列堂之尊。虽然占地面积和房屋间数并不少,但给人的印象是所“四合院”。御史衙门2011年被公布为第八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北海公园东门曰陟山门,该门与景山公园西门隔街相望。陟山门外有一完整的古建筑院落,就是清代的稽查内务府衙门。
内务府是清代宫廷为服务皇室而设立的机构,下辖广储司、都虞司、掌仪司、会计司、庆丰司、慎刑司、营造司七司,上驷院、武备院、奉宸院三院。以广储司而言,下辖六库、织染局、绮华馆等机构,江宁、苏州、杭州三织造亦隶属广储司。此外还有内三旗参领处等附属机构。
稽查内务府御史衙门,为清雍正四年(1726)设立,由都察院两名满人监察御史任职,具体负责监督内府官员。满语意为“总管查核内务府之衙署”。据《清代国家机关考略》等书籍所述,清朝内务府御史衙门职能为:“隶属都察院,掌察核和注销武备院、广储司、六库钱粮,稽察紫禁城内混入容留闲杂人等之事。”
御史衙门是北京仅存的一处最完整的宫廷衙门。明朝,该地为内官监及库属。清朝,在这里设稽查内务府御史衙门。内务府主要负责清朝帝后、妃嫔、皇子、公主的祭祀、节庆、婚丧嫁娶等一切礼仪的陈设,扈从侍卫及宫廷的衣食住行等一切用度。雍正四年(1726),在内务府设监察御史,以稽查内务府所属七司三院暨上三旗佐领管下事务,每月末进行奏报。民间传说,清末“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曾在此审理。
内务府是最阔的衙门,清代北京城中有“树小房新画不古,一看就知内务府”之说。其意是在内务府当差发得最快。内务府七司三院的衙署今已不存,至多留下个地名,唯独稽查内务府御史衙门的格局、规制保存完整。就是多年的时间里无拆无毁,在清代所遗的衙署中可以说是唯一的特例,或许是这座衙门是有清一代最窝囊的衙门,留下来可的那个历史的见证。
御史衙门建筑整体坐北朝南,建筑占地面积达24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000平方米。院内原来共有房屋四十六间。现存建筑为大门三间,中轴线两侧各为五间转角房,进入大门后依次为正厅五间、后厅五间、后罩房五间。除大门屋面为硬山灰筒瓦外,其余厅房均为合瓦屋面。现所有厅房保存较好。
御史衙门在民国以后交由故宫博物院管理使用,新中国成立以后作为故宫博物院家属宿舍使用至今。1970年后,院内搭建了住房及伙房,其他建筑基本存留,主要为清朝建筑,共余房屋四十三间。2004年,国庆前夕御史衙门完成了拆迁腾退工作,由故宫博物院负责修缮。2007年,故宫博物院外迁居民,开始对建筑进行修缮。目前,清稽查内务府御史衙门为北京现存保存完整的清代衙署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至今不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