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六〇五)宝禅寺
(2020-04-18 18:36:05)
标签:
古代建筑也有迁移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六〇五)宝禅寺
我所知道的宝禅寺胡同东口和护国寺胡同西口对着,在大帽胡同南边,现在叫宝产胡同。今天说的这个宝禅寺是从这里迁走的。
长寿庵的始建年代不详,明代和清代都有大规模的重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老和尚将宝禅寺迁至报子胡同18号院(原武王侯胡同24号),即今天的西四北八条37号院,即现今51、53号院,现仅存遗址。寺院坐北朝南,有山门三间、前殿三间、中殿三间、后殿三间、僧房五间及东西配殿等共四十多间。在西四北八条胡同中的还有始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的庆宁寺,1907年重修长寿庵时,将当年位于宝产胡同的宝禅寺迁到此处,并将长寿庵改名为宝禅寺。据《北京寺庙历史资料》1936年寺庙总登记材料记载:“宝禅寺为僧庙,其建立年代无从考查,经本寺前住持宫安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置买,属私建。
《顺天府志》:“宝禅寺,元普庆寺旧址也,亦在河槽西,今其地名宝禅寺胡同。元至大元年立大承华普庆寺,为裕圣太后报德作也。又为安御容之所”。又有记载“本朝康熙、乾隆年间重加修葺。寺内有明尚书万安、学士彭华、尚书甘为霖三碑。又康熙年间大学士明珠、乾隆年间大学士公傅恒先后修葺,立碣以纪其事”。《元仁宗纪》:“至大四年十月,赐大普庆寺金千两,银五千两,钞万锭,西锦彩缎、纱罗、布帛万端,田八万亩,邸舍四百间。皇庆二年(1313)七月,赐普庆寺益都田百七十顷。”由上述记载可知该寺院占地广阔,规制宏伟,是当年元大都城内为数不多的大型佛寺之一。
《敕赐宝禅寺新建记》碑:“寺本元大普庆寺,在都城西北隅。武宗朝,仁宗以母弟居春宫时创建。后毁废为民居。入国朝迄今百余年,竟莫知为梵刹地也。成化庚寅岁,供用库奉御淳化麻俊赎为私弟,方兴作新土得旧碑,其文翰林赵承旨孟頫撰,始知为普庆旧址也。俊喜不自胜。……”麻俊很高兴,认为这是“天授我以种福田也。”当年“冬十一月兴工,首建佛殿,左右为伽蓝祖师堂。次建天王殿,左右为钟鼓楼。又次建山门……丙申秋月毕工”,并请皇帝赐额曰“宝禅寺”。
在1950年代该寺尚保存完好并有僧侣修行,但从1958年之后寺舍被工厂占用僧众被遣散,大批殿堂被拆毁,寺中珍藏的明代铜佛在大炼钢铁时被熔化。
北京宝禅寺附属塔院坟地七十八亩,坐落海淀区韩家川村,佛殿及群房共五十三间……另有石碑两座,大小槐树两棵,铁树四棵,松树两棵。”
据《北京市志稿——宗教志》记载:“宝禅寺在武王侯胡同。寺为元普庆寺旧址,至大元年(1308)立,为裕圣太后报德作也,又为安御容之所。明成化六年(1470),内官麻俊即寺基复建,赐额‘宝禅’。清康熙、乾隆年间重加修葺。寺内有明尚书万安、学士彭华、尚书甘为霖三碑。又康熙年间大学士明珠、乾隆年间大学士傅恒先后修葺,立碣以记其事。”宝禅寺现在为民宅所占,但仍基本保持原有建筑面貌。走访宝禅寺现址,据现居住于内的居民介绍,五十年代时,宝禅寺内还有僧人居住,至文化大革命时被赶出此地。在1958年时,寺内也有佛像等物,但因居民迁入,故将佛像请出,从此成为民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