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北京的故事(五九七)金仙庵

(2020-02-15 11:32:51)
标签:

金山

尼庵

至今

仍在

分类: 古老北京

老北京的故事(五九七)金仙庵


老北京的故事(五九七)金仙庵

老北京的故事(五九七)金仙庵

老北京的故事(五九七)金仙庵

老北京的故事(五九七)金仙庵

老北京的故事(五九七)金仙庵

老北京的故事(五九七)金仙庵

老北京的故事(五九七)金仙庵

老北京的故事(五九七)金仙庵

老北京的故事(五九七)金仙庵

老北京的故事(五九七)金仙庵

老北京的故事(五九七)金仙庵

老北京的故事(五九七)金仙庵

老北京的故事(五九七)金仙庵

金仙庵在海淀区北安河镇阳台山麓,距北安河村约4公里,1999年公布为海淀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大觉寺登阳台山俗称金山,石径崎岖,颇不易行。

金仙庵又称金山寺,始建年代不详。据传为金章宗西山八院之一的金水院。明成化年间重修。正德八年(1513年)太监谷大用出资扩建。据说清朝慈禧太后的表妹金仙曾在此修行,故而改名为金仙庵。上世纪20年代,中法大学第三农事试验场曾建于此,现寺前公孙树林即为当时所植。抗战时期,金仙庵被日军焚毁。解放初期,在原址上又复建了部分房屋。

金仙庵建在一座石砌高台上,坐西朝东,有殿三进,分为前、后两院。前院有山门、前殿,分别供弥勒佛、释迦牟尼佛。南北两侧建有配殿及配房,后院建有正殿即玉清殿及南北配殿。前院两侧原各有跨院,现仅存遗址,有山门殿、正殿及南北配房十数间,格局基本完整。寺后古塔为砖砌覆钵式,高约一丈八,塔顶覆以伞形圆盖,周围镌刻“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十个大字。从塔前残碑推测它是清光绪时期金山寺住持悟璋和尚的灵塔,一说是清末大内银库总管刘善宝之墓。

前院的两株雌雄银杏已有八百年左右的历史,金山庵外有片银杏树林,到霜降后一片金黄,满庵尽是金黄甲,已成为阳台山风景区的主要景观庵前有金水泉十分甘醇清凉,是京西名泉。

据说这庵是一位刘太监建的,一块砖运上来合一两银子,全部建筑费十分可观。金仙庵门外有两个方池,泉水自龙口喷出,流入池里,金鱼成群,大的几盈一尺。东南丛林中,有座小亭,下临深壑,低头看去,令人心颤胆寒。前殿供的是释尊,后面是玉清殿。南边是三义殿,供奉汉昭烈帝,以关张二公作配。寺的北面,有朝阳院。院里古松,夭矫侧出,状如游龙。殿前有流觞曲水,作圆寿字式。院后有塔,高约十数丈,是明万历时建的。

再往上走,道渐险峻,有座东向的小屋,叫山神堂,供奉山神土地诸像。树的下面,乱石纵横,刻瞻云妙三个斗大的字。由金仙庵向下走,狂风怒起,草木飞舞,远望北京,砂尘迷漫,模糊莫辨。

金仙庵后有一座覆钵式塔,一般称为悟璋和尚塔。关于此塔主人,比较流行的有两种说法,一说系刘诚印墓塔,一说为清末大风银库总管刘善宝墓塔。

幸好,有民间北京史地研究大家李新乐老师收录并发布了大量的碑文,从《金仙庵悟璋和尚碑记》得知,悟璋和尚确实曾是太监,在金仙庵出家。此塔不是刘诚印墓塔,悟璋是和尚,刘诚印是道士,道士就算建塔,也不可能建覆钵式塔。况且,修建寿塔的悟璋的两位把兄弟之一就有刘诚印,另一位李乐元即李莲英。其次,悟璋出家前,曾任侍候慈禧的长春宫总管太监,后侍坛于杏林。杏林指中医,与银库无关,故而悟璋也不可能是刘善宝。

再看李新乐老师找到的《重修金山宝藏寺铭》碑文,背面记载了捐款人名,第一个人便是长春宫同治壬申,即同治十一年(1872),四品顶戴花翎总管刘进喜。由碑文可知,悟璋从出家到圆寂有三年多的时间,死于光绪二年,他出家应为同治十二年。这位刘进喜极可能便是悟璋和尚。从碑文我们可以知道,刘诚印和悟璋和尚以及李莲英是把兄弟,悟璋和尚居长。悟璋生于道光甲辰(1844年),和安德海同岁。其义弟刘诚印自然生于1844年以后。由于李、刘二人均以悟璋的义弟自居,则应是按照年庚而非官职,则刘诚印年龄极可能比李莲英要小,不可能是安德海李莲英的师父,刘诚印死于光绪二十一年,即1895年,在安德海同治八年(1869年)死后又活了二十六年,不存在因库银被安德海挪用欠下亏空自尽的可能性。

去了一趟金山庵,了解了一些近代历史,既欣赏了美景,又增长了知识,不亦说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