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五九六)阳台山

标签:
自古香道闻名京城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五九六)阳台山
阳台山自然风景区,在海淀区北安河镇境内,北依七王坟,是一处以妙峰山古香道为主线的风景区,1997年开放。景区中林木茂盛,古树众多,是京郊最佳的日出观赏地之一。这里距颐和园15公里,面积16平方公里,京密引水渠在东部缓缓的流向东南。顶部宽广平坦,可以一览无余的欣赏美丽的北京,因此被称为阳台山。景区入口为一座三门木牌坊,檐下匾额“妙峰古道”,中间楹联:“四十里仙路云程于兹起步;数千年灵山圣境到此澄心”。两侧的楹联:“此地有峻岭崇山茂林幽谷;随处多奇花异草怪石清泉”。迎面一道影壁,前置景观石。
阳台山的山中分布着许多名胜古迹,既有以盘山古道闻名的鹫峰森林公园,又有千年古刹大觉寺,在主峰妙高峰下,还有保存得很完整的清朝醇亲王墓。入春之后,阳台山的杏花、桃花、梨花、苹果花、樱花次第开放,远近高低尽是花。以“古寺八绝”闻名的大觉寺内,百年玉兰清香玉洁、香气馥郁,一干一花刚劲俊逸。
阳台山为京郊名山,辽代时为西山八大水院之一,在明清和民国时,妙峰山农历四月初一到十五开庙会,成千上万的香客,沿阳台山古香道抵达金顶妙峰山。保留了许多古香道和茶棚文物遗迹。阳台山主峰妙高峰,顶部宽广平坦。阳台山的山、石、水景各具特色,空气清新,风景优美。
阳台山山脉,绵延南北,沟壑纵贯东西,风景区植物种类繁多,植被层次丰富,其中古树名木占海淀区的51.9%,植被覆盖率高达90%,自古以来阳台山就是著名的自然风景区,辽咸雍年间就成为“蓟壤名峰”,金章宗时期,享有盛名的“西山八大水院”中的金水院即今天的金山寺和香水院,就坐落在阳台山的青松翠柏之中。
春天的阳台山,杏桃花开十里红,香飘远溢;夏天的阳台山,泉水淙淙,清心净目;秋天的阳台山,红绿相间,层林尽染;冬天的阳台山,雪压青松,银龙起舞。
阳台山古香道,是通往妙峰山顶的中北道,原为山间土路,崎岖难行。清同治年间,慈禧太后要去妙峰山进香,为讨好慈禧太后,太监刘诚印会同安德海出资重修此道,道宽七尺,用当地天然石板砌成层蹬,动用大批工匠,遇山开路,遇水架桥,工程非常艰巨。每铺一块就得用银壹两,至此“金阶”之名不径而走,名播京津。因此,山路高而不危,道平而缓,便于登山行走。古道两侧,古树名木众多,沿路拾级而上,绿树成荫、花香四溢。阳台山古香道原有茶棚五个,现部分恢复,供游人休息、品茶。
骆驼石为阳台山古香道三奇石之一,石高一丈五尺,长两丈一尺,重达百吨,因石上有双峰,石首昂立,形似骆驼而得名,明清时期到门头沟妙峰山进香的人皆知此石。骆驼石全身是由无数卵砾挤压而成,卵砾原居沧海,历经地壳运动停卧于此,《妙峰山琐记》记述,骆驼石上原有人镌刻字迹,传说骆驼石在早年曾遭两次雷击,石首因此而残断,字迹全无。1997年风景区请书法家题字“骆驼石”,雕刻成长三尺,宽一尺的汉白玉横碑,镶嵌在骆驼石上。
阳台山金山泉的泉水质量非常好,含微量元素高,没有水碱。泉水由石缝中自然溢出,八百年来流量不减,清凉绵甜,沁心脾、解酷热,享誉京城,被称为“金山圣泉”。景点专门砌了影壁,立碑署名,并建了带汉白玉栏杆的水池,栏杆的石板上分别铭刻着“畅流千年”“饮水思源”,游人至此都以饮金山泉水为一大快事,并纷纷用各种容器灌满泉水带回家。泉水的日流量据说有三十吨左右,每天都有许多人来这里背水,很多是丰台区、朝阳区甚至通州区来的,大部分人是每周来一次,多的一次要背五十斤水,是相当辛苦的,背的少的只砌茶用,背的多的供家庭洗菜做饭引用。汽车可以一直开到距泉水30米的地方,许多人开车来此打水。泉水清澈,但无节制的背水下山,对水土保持十分不利。当年写有“金水泉”的泉眼处已枯竭。
阳台山自然风景区尤其适合组织大型的登山健身活动,景区内日潭湖可供游人垂钓。夜晚还适合组织篝火晚会、烧烤、野营、采摘等多种活动。
居高临下放眼观景,只见阳台山山脉绵延南北,沟壑纵贯东西,群峰如笋、峰峦叠翠,长谷巨壑、满目苍翠。夕阳中的北京城道路纵横,建筑鳞次栉比,壮丽景色尽收眼底。
公交路线:从颐和园乘346路经过26站,到北安河西口下车后,步行约1.8公里,到达终点。全程约21.4公里,用时1小时20分钟
自驾路线:从颐和园向正西方向出发,行驶120米左前方转弯,行驶80米左前方转弯,行驶130米稍向左转,行驶8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宫门前街,沿宫门前街行驶360米左转进入颐和园路,沿颐和园路行驶1.0公里直行进入安河桥大街,行驶1.9公里直行进入黑山扈路,行驶3.0公里直行进入永丰路,行驶3.6公里左转进入北清路,行驶10.7公里右转进入北安河路,行驶160米左转进入阳台山路,行驶1.9公里到达阳台山自然风景区,不要将车停在景区大门的停车场,可以一直开到金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