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五八七)嘉兴寺
(2020-02-04 11:03:52)
标签:
原来地方今天没了 |
老北京的故事(五八七)嘉兴寺
嘉兴寺,原址坐落在地安门外西黄城根五福里南口外,始建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清代康熙年间重修。寺院坐北朝南,分东西两院。现为民居大杂院,有古建房屋三十七间。在寺内依然可以寻到石碑三通。一通被民房占据半边,一通被围在院内,一通被砌在墙内,石碑碑文尚可阅读。
据说,清乾隆年间,号称拈花寺中兴第一代禅师的达天,曾为嘉兴寺住持。达天禅师于1780年被高宗乾隆皇帝敕封为“阐教禅师”。这是佛教贤首宗自唐代圭峰禅师被赐封后的第一人。
原德胜门外牛桥拈花寺的塔院中,奉达天为拈花寺中兴第一代,贤首宗第三十四传人。在京城贤首宗其他寺院的塔院中,多以达开为开山祖师,并建有达天禅师的衣钵塔。
清代嘉庆年间,嘉兴寺中有一位著名的元宝和尚,据说他腿跛,是个大弯腰,《长春市志·宗教志》上说,元宝和尚是嘉庆朝摄政王的“替僧”。
1861年,嘉兴寺曾作为清政府“通商议事”之所。由外事活动频繁,恭亲王掌政时,曾将庙的东院僧房腾出,作为外事活动场所。直到恭亲王被免除军机大臣后,清政府于东堂子胡同成立了“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此处的外事活动才告停止。
嘉兴寺原为东西并列的三座院落,最西一座为主寺。面临皇城的山门即为天王殿,上端高悬蓝地金字“嘉兴寺”的大匾,东西各开一“方便”小门,上书“不二法门”。后来,皇城根拆除后,便又在西边开一大门洞,进门往西即可看到天王殿东山墙的红额,上面写的是:“天地昼夜六时大地一切皆欢喜恒吉祥。”二殿三间供的是如来佛,东配殿为客堂,门前挂一红漆牌,上写方丈示:“无衣钵戒牒者,本庙概不挂单”。后殿三间供的是“三世佛”。
嘉兴寺主寺以东的中院,亦有前殿、后殿,供奉观世音菩萨、关圣帝君等塑像,再东的院落是大型的传统型四合院,为寺院的寮房、斋堂、庖厨、仓库。
方丈院内还种有十数盆不同品种的莲花。因此,夏秋之际许多人到此“借佛观花”,故老北京人有“崇效寺的牡丹,嘉兴寺的荷花”之谚。
清末,嘉兴寺的住持为方瑞、崇辉,他们的社会交际很广,在佛教界有很大威望。当时北京佛教会有两个,一个设在南城观音院,人称“南会”;另一个就设在嘉兴寺,人称“北会”。两会各有群众。
旧时的西皇城根,每年有两件宗教与民俗水乳交融的盛大活动:正月十五上元节东官房以西宛平县城隍庙的“烧火判”,七月十五中元节旌勇里旁嘉兴寺举办的盂兰盆会。
清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在地安门外火德真君庙祈建皇家的中元法会,焚烧用四十八张油桌拼成舱底,长十丈、高约五六丈的巨型法船。嘉兴寺则在什刹前海冰窖处,焚烧巨型法船,而且是“普渡船”,亦称“济孤船”,另外还有“净业船”一艘。
按佛教的说法,普渡船是超度“十方法界无祀孤魂”的;净业船是渡善人的。所以,船上扎糊的鬼神、人物也不尽一样。普渡船船舱内是“十殿阎君”朝地藏王菩萨;而净业船船舱内则是十六尊者朝“西方三圣”,即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船舱的舱顶上还落着大鹏金翅鸟。
在当时,北京城西北一带的善信人许多在庙内“功德堂”上给自家的宗亲三代设位追荐,将装有冥银的包袱均放入净业船底舱,晚上在什刹前海嘉兴寺前焚化。观者如潮,万人空巷,为京城一大盛事。
嘉兴寺开盂兰道场时,前十天即在山门外张贴了大幅黄榜,表示召请“十方三世,古往今来一切孤魂等众”,并接受“十方善信人士”的布施。这一天,僧众、居士两众弟子同诵《佛说盂兰盆经》、《地藏经》及诸品神咒。
天黑之前,两众弟子执香,在一片举扬“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的圣号声中列队祭送一艘济孤船,在太平仓与棉花胡同南口外交界处焚化。
到了晚间,僧众在庙的正院“祈建盂兰盆会普利济孤,往生逍遥道场”,由崇辉法师放正主法,焚香设放普利济孤焰口。这天夜里,前海的荷花市场的营业几乎通宵达旦,水面上的荷灯点点,烛光闪烁。青少年们手执莲花灯,荷叶灯、鲜蒿子灯在岸上自发地举行“斗灯会”。正是“绕城秋水荷灯满,今夜中元似上元。”
嘉兴寺后院有一块“果园子”,但几乎百分之九十用来“丘”灵柩。曾被慈禧太后立为大阿哥的溥儁死后,就埋在这里。从前的寺庙,大多兼理殡葬业务。嘉兴寺就是具有此项功能的“殡仪馆”。一些富户人家死了人,先买口棺材入殓,随后便将死者遗体在嘉兴寺寄存起来,择吉日发丧,入土为安。外地人要回原籍归根,因为受季节限制,运送灵柩不便,有时,灵柩要在庙里寄存几个月甚至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