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五七七)水关遗址

标签:
挖掘遗址再行修复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五七七)水关遗址
1990年在丰台区右安门外玉林小区建造住宅楼时发现了金中都南城垣水关遗址,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1995年,辽金城垣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2001年金中都水关遗址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迄今所发现的唯一的一处完整的金中都建筑遗址,建造年代约在金天德三年至贞元元年,公元1151-1153年间。遗址在今凉水河以北50米处。
辽金城垣博物馆以距今840余年前的金中都南城垣水关遗址为基础,地下原状陈列着金中都南城垣水关遗址。这是目前中国体量最大的古代都城水关遗址,是北京仅有的展示金代遗址的博物馆,填补了辽金史研究的空白,为研究辽金史的学者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对研究辽金时期的北京历史起着重要作用,是展示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和水利设施的重要实例。
从西铁营村向北至凉水河桥,河北侧东行约400米,在玉林小区的南端,有辽金城垣博物馆即金中都水关遗址,共残留下约43.4米长的水道,也是迄今发现的古代都城水关遗址中规模最大的一座。1995年在此遗址基础上建成辽金城垣博物馆并对外开放。博物馆除地下的水关遗址陈列外,还开设有相关的辽金出土石刻文物展、北京都城发展史、北京水利发展史等展览项目。
水关是古代城墙下供河水进出的水道建筑。金中都水关遗址残存基础部分,其中,过水涵洞长21.35米、宽7.7米。水关建筑整体为木石结构,木桩、衬石枋、石板紧密相连,整体坚固合理。水关遗址的发现,不仅确定了金中都南城墙的位置,而且通过考古钻探的方向向北追寻古河道的方向,基本明确了金中都城内水系东流过龙津桥后,其中一支向南的走向和经南城墙入护城河的确切地点。
水关遗址地层堆积共六层。第三层又分上、下两层,上层出土有清代青花瓷片,下层为明、清时代地层。第四层堆积年代为元代晚期;第五层为金代晚期,出土有金代陶瓷遗物;第六层出土有金代铜镜及少量瓷片,为金代河流冲积沙石层。水关出土有铜、陶、瓷、石等器物,但完整者极少。
水关遗址现存为水关建筑基础底部。水关残留部分由过水涵洞底部、涵洞两厢石壁、进出水口摆手及水关之上夯土城墙四部分组成,全长47.4米。两厢石壁间距7.7米,残高最高处1米。水关建筑年代当在金中都修建之时,据出土遗物推断,应毁于元代中、晚期。
金中都水关的发现可以基本复原历史上金中都城内一条重要水系的发源、流经方向和位置。证实了金中都的修建,基本上是仿照宋汴京的官式作法。水关遗址是古代都城给排水系统的重要遗存,对于北京历史地理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金中都水关遗址是迄今北京城内仅存的几处金代遗址之一,也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都城水关遗址中规模最大的一处,与宋代《营造法式》中“卷水窗”的规定一致,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和水利设施的重要实例。为了保护和研究这一遗址,已在原址建立了辽金城垣博物馆。2018年11月6日,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经过一年半改造,重新开放,推出首展“铁凤风鸣——辽金东京地区文物展”。
2017年5月至2018年11月,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先后开展了馆舍维修和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工程、展陈改造工程等一系列工作,展陈效果得到大幅提升。除周一外,博物馆每天9点至16点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