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北京的故事(五四五)长桥映月

(2019-11-29 16:11:07)
标签:

北京

新区

也有

古迹

分类: 古老北京

老北京的故事(五四五)长桥映月

 

  说起通州八景,有不少人已经很陌生了,因为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和历史的演变,有很多景致都不存在了。“通州八景”植根于通州独特的文化土壤中,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通州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基因。

  通州八景首次出现于明代嘉靖乙酉年(1549年)的《通州志略》中。南京吏部尚书杨行中是明代通州人,因“素远严嵩”,终被“嵩党劾罢”归家通州。他应知州汪有执之请,约集数人编纂《通州志略》,丙午年(1546年)初稿成。通州八景被编列于卷之一的“舆地志景致”栏目中,依次为:古塔凌云、长桥映月、柳荫龙舟、波分凤沼、高台从树、平野孤峰、二水会流和万舟骈集。今天要说的是长桥映月。

  “长桥映月”景观描述的是通州八里桥。八里桥正名叫永通桥,因位于“州城西行八里许”,而被老百姓惯称为“八里桥”。远观此桥,为拱形石桥,横跨通惠河上,桥面铺上了沥青,与两边的公路连接,车来车往,与普通桥梁并无不同之处。实际上,此桥大有来头。明代国子监祭酒李时勉撰文的《敕建永通桥碑记》,对八里桥的建造缘由、过程都有详细记述:通州在京城之东,六合之上。凡四方万国贡赋由水道以达京城者,必荟于此,实国家之要冲也。由州城西行八里许有河,盖京都诸水会流而东者。河虽不广,而水潦沮洳。每夏秋之交雨水泛滥,尝架木为桥,或比舟为梁,以通道往来。数易而速坏,舆马多致覆溺,而运输者尤为艰阻,劳费烦扰,不胜其患……

  碑文内容信息很丰富,有几点对我们很有意义。一是此桥是在皇帝的亲自过问下修建的,属于敕建,而且皇帝亲自赐名,说明此桥不同于一般的桥。二是此桥始于正统十一年八月二十七日(144697日),告成于十二月十九日(144715日),建完桥后还修建了河神庙和牌楼,说明朝廷是十分重视的。三是从技术上说,此桥采用三券石拱桥,不仅有利于承重,而且有利于减少水的阻力,符合力学原理。券与平底之间镶嵌铁进行固定,为提高分水的坚固度,又在分水尖上加三角铁柱,有效减少了河水对桥墩的冲击。据有关资料显示,此技术在卢沟桥也有应用,这在当时是比较先进,也是很成熟的技术,体现了高超的智慧。

  修建后的八里桥为京东要塞,同京西的卢沟桥、北部的安济桥和朝宗桥、南部的宏仁桥(又叫马驹桥)并称为拱卫京城的五大名桥。八里桥是进出京师的要塞,又控制京通的粮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明清时期,朝鲜使臣在日记中多次记载八里桥,称八里桥“宏敞延袤,非他桥可比”。据当时的朝鲜使臣徐长辅描述:“天下漕船皆萃于此,桥南数米立石,而题其面曰:漕船停泊处。”可见,八里桥是京通间一处重要建筑,从通州石坝码头到京仓的漕船都要从桥下经过,它也是京通四十里石道起始处的标识。

  当时的八里桥繁华异常,朝鲜使臣柳厚祚记载:“南京货商彩船,来留此处,故一行已先进北门,余则向东门而下,河水稍减。南船不能来到,但燕船之泊于河岸者,难数其几许。而皆降帆铁索,船上覆长板,板上作屋,且仓廪之富实,甲于燕京。盖天下漕运之船,云集江边,百官颁禄自此中辨出。而春夏之间,帆樯如束,连续十余里。”从八里桥开始,“此路左右,第宅相望,朱门粉壁,照耀人眼”。

  传说乾隆曾带着刘墉、和珅路过八里桥。见到壮观的八里桥,乾隆心情大悦,突然得出一上联:“八里桥何为八里?”命二位爱卿对下联。和珅想了半天没对上来,只好叫刘墉来对。刘墉早想好了下联,说道:“三间房岂止三间?”不仅对仗公正,而且八里桥和三间房都是通州的两处地名。可见,刘墉不仅才学高,而且对通州的历史、地理了然于心。当然,这只是民间传说,在《清实录·乾隆朝实录》等正史上都没有记载。

  关于“长桥映月”景观,历史上不少文人雅士都有诗文记述。长桥当然指的是八里桥,映月则指中秋之夜,三孔桥洞中各映着一轮明月,皎洁的天空中月如银盘,清清的河水中月影浮动,水月交辉,衬托着洁白如玉的长桥,使人疑在画中。

  清代通州知州吴存礼是这样写的:银河忽驾彩虹来,俯瞰波光曙色开。历历清霜晴草木,晖晖皓月照池台。桂宫若引浮槎客,蟾窟应舒题柱才。吟眺壕染莹洁甚,冰心相映即蓬莱。

  清朝后期,随着国势衰微,扼守京师东大门的八里桥见证了近代中国屈辱的一幕。1860821日,英法联军自天津登陆,北犯京城。清政府派曾格林沁率领八旗兵,在此阻击“洋鬼子”的长枪利炮,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八里桥大战”。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也就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第二年,日军为侵略需要,修筑京通间柏油路,将桥两边垫高,将桥陡坡削平,就形成了现在的模样。根据当时的文字记载,对此次修改“往来称便”。

  由于历史的沧桑巨变,八里桥周围环境变化很大,通惠河早不行船,水草丛生,“长桥映月”的美景很难寻觅。桥栏望柱上的石狮子和桥下四只圆雕镇水兽也被铁丝网罩住。全部照片请看《老北京的故事(五十)永通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