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开元寺南广场遗址

标签:
古城正定挖掘遗址 |
分类: 锦绣河山 |
路过开元寺南广场遗址





初秋之夜,华灯初上,走进正定古城,领略到的不仅是街巷间的灯火璀璨,更能欣赏到那掩映在古刹名寺间的厚重历史。沿着阳和楼继续往北走,忽然看见大街西侧有一个玻璃房子,里面有灯光照耀,是一个挖掘出来很大的坑。原来这是正定县开元寺南广场遗址考古现场,八月下旬日,燕赵南大街的开元寺南广场遗址工地完成夜景亮化,正式向人们开放。透过新搭建的玻璃围挡,市民、游客可以真切观看到考古发掘现场和文物出土场景,十月份就让我赶上了,真是来早了不如来巧了呀。两个月了,又是晚上,来这里参观的人没几个。
正定素有“九楼四塔八大寺”之称,其中始建于东魏的开元寺尤为引人瞩目。2006年,开元寺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正定县政府开始对开元寺街区实施更新整治工程,邀请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承担正定开元寺街区更新整治工程南侧拟建绿地广场(南广场遗址)的考古勘察工作。后经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对该遗址进行持续考古发掘,迄今已发掘近三千平方米,发现遗迹现象二百三十余处,出土文物六千余件。
这是河北省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城市考古项目,意义重大。开元寺南广场遗址是正定古城中轴线南部的重要遗址,是正定城市发展的文脉,折射出正定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文化传统。近四年的考古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果,一幅千余年前正定古城居民的市井生活图卷,一座承载着军事、商贸、老百姓安居乐业梦想的“九省通衢”“北方雄镇”,日渐清晰地露出真颜。
一边是静谧深埋的历史,一边是繁华的生活画卷。如何让当下的考古产生现实的影响力?如何把考古成果及时和老百姓分享?这是考古人思考的问题。为了让遗址展示与考古发掘同步,推动考古从“象牙塔”走向公众,考古队现场举行公众考古活动,将出土的唐代黄釉席纹执壶等珍贵文物图片展示出来,给人们普及文物知识。将遗址面向公众开放,参观人数累计达数万人次。拍摄纪录片《正定开元寺考古纪实》,在央视播出后引起全国关注。
没有了工地上常见的挡板,燕赵大街的西侧全部搭建起透明的玻璃围挡。白天,从人行道迈进门槛去,下方几米远就是散发泥土气息的考古现场;走下行人来往的便道,就是燕赵大街,车水马龙。游客和市民沉醉于古城风情之中、沉醉于考古文化中。这是河北考古史上首次开展考古遗址夜间亮化工程,在全国也属鲜见。
夜景亮化这一举措推动了公众考古,通过考古遗址这一载体,让正在进行中的考古工作和城市经济文化生活发生密切联系,彰显了正定厚重的文化底蕴,带动了区域文旅事业发展。
据了解,此次考古发现包括晚唐、五代时期城墙防御体系,金元时期开元寺寺庙建筑体系,北宋至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和街道体系等七个历史时期的连续文化层叠压。遗址内自下而上的连续叠压文化地层,生动展现了晚唐五代、北宋至明清时期正定古城城池逐渐扩建演变过程,完整地保留了正定古城晚唐、五代、北宋、金、元、明、清各个时期城池城墙、民居、街道、开元寺寺庙建筑体系演变的考古证据,可以作为华北地区冀中平原唐宋元明清时期考古地层学的标尺。
开元寺南广场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瓷器标本,分属定窑、井陉窑、邢窑、磁州窑、耀州窑、景德镇等窑系,其中,定窑、井陉窑、邢窑、磁州窑等河北四大名窑瓷器出于同一古文化遗址,这在河北地区尚不多见,为河北四大名窑主要特征、分期研究、烧造制作工艺传播等课题的开展提供了重要资料,也为研究正定古城乃至华北滹沱河流域经济、文化、手工业、交通发展状况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开元寺南广场遗址考古工作的开展,是正定古城保护建设中城市考古的突破性成果,对丰富正定古城的文化内涵、深入发掘正定古城的历史沿革具有重要意义。这次考古发现的遗存无论层位关系、遗迹现象、平面布局、建造工艺,还是出土文物规模,在正定城市考古中均属首次,填补了正定晚唐五代、北宋至明清时期城市考古的空白。这些考古发现对于认识晚唐、五代时期正定城的城市布局和功能、研究金元时期开元寺寺庙群的建筑布局、了解正定居民在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中国城市考古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考古学实证。
开元寺为正定八大寺之一,始建于北魏,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正定现存创建历史最早的一座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