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五二三)龙圣寺

标签:
被人遗忘历史痕迹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五二三)龙圣寺
龙圣寺在房山区青龙湖镇口头村西山山顶,历史悠久,始于唐朝年间,风景优美,但是被人们遗忘了,最近几年才作为遗址又被提起,是纯粹的自然风景区。我在坨里工作生活了十四年,口头村也去过无数次,铁道涵洞更是钻过多少回了,可就是没听说过龙圣寺,更甭说去了!童声合唱指挥家、湖南民歌《浏阳河》、华彦钧的《二泉映月》、奥地利著名轻音乐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的多瑙河》等童声合唱改编者钟维国老师1970年也下放到了这个村子,他也没去过龙圣寺。那时这里什么都没有呀,就是一片空空如也的起伏山峦。
从坨里公交车站西行过大石河即可到达口头村,口头村铁道两边各有一隧道,南边远一点叫“口头明洞”,北边叫“口头一号”。继续向前穿过口头明洞隧道,不远处有条山间小路,一个红色醒目的牌子,告诉我们这里是党员培训学习基地。这条山路叫红福路名,原来有位叫于红福的党员,凭借一己之力,历经二十一年,垒石修建了一条道路,为了村民方便取水。2017年他去世了,大家为纪念他取名为红福路。路面非常好,平坦结实,平缓攀登,海拔高度仅226.26米,攀爬消耗不了多少体力,但需注意仍有崴脚的可能。
口头村西有铁路,从铁路南行穿过隧洞后,铁路北侧的路口有个新建的龙圣寺的碑,碑后面有介绍:龙圣寺,始建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毁于1969年春。顺石甬路而上,步行约30分钟左右到达一个残破寺庙的遗址,就是龙圣寺遗址。遗址上有寺庙大殿的基座遗迹,路边还有几个残破的石碑倒在地上。
七斗泉、药王洞是这里必去的地方。七斗泉一年四季都有天然的纯生态自然水,口味甘甜,清爽宜人。药王洞传说是唐初医学家、道士孙思邈隐居过的山洞。洞壁呈赭黄色,不生草木,据说是他在炼丹时,被雄黄熏蒸所致。
七斗泉中的两个泉眼就在寺庙遗址的后面山崖下,从七斗泉的名字上看只有斗大的泉水,其实山泉水就是从山崖缝隙里嘀嗒下来的山水,水流的痕迹还是很明显的,村民在水滴下方建了蓄水池。在最东边泉池的上方就是药王孙思邈的药王洞,石梯依山而立
七斗泉位于半山腰上的龙圣寺遗址,目前还能见到一些残墙断碑。山体岩壁的水成滴落班状态,在山体根部还可见到两口小井,井上有井盖,防止虫子灰尘进入,井盖上有水舀子,供人休憩饮用。再往前行还有一处更大的泉水,不但有围挡门板遮挡,还利用虹吸引出一个水管接水,给取水的人极大的方便,下山时看到有人打水下山了。
龙圣寺遗址残墙断壁随处可见,损毁情况也是相当严重。有道士称:几年前,贫道曾探访过龙圣寺。相传是道士、医学家孙思邈的修炼之处。所谓七斗泉是统称,不是具体指哪个洞泉。
上山到达药王洞大约是3400步,海拔为226.26米。通往药王洞的那段山路非常陡峭,一路上只有这里有设有钢筋简易护栏,其他地方都没有,足见其危险程度。这段路不很长,但老人孩子不宜攀爬。我虽然对那里十分熟悉,可是年纪大了,也不敢贸然前往。
1960年前后,在口头村曾出土了一批战国时期的铜器,有豆、戈、勺、剑等。并没有引起文物部门更多的重视。
盼望着能够尽快重修龙圣寺,建设游览景区,发展旅游事业,供人参观、游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