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迹乡村文化保护农业文化遗产
(2019-05-26 19:59:03)
标签:
印迹农村文化遗产 |
印迹乡村文化 保护农业文化遗产
5月26日中国气象局气象影视中心、全国科技振兴城市经济研究会、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山东省土地发展集团、尚农智库共同召开“印迹乡村文化工程启动会暨农业文化遗产高峰会议”。来自科技部、农业农村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等各方代表150多人参加了会议。
“印迹乡村文化工程”是在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立项实施的“印迹乡村档案馆”公益项目基础上扩展而成的集公益数字文化档案馆建设、基于乡情的文化活动、乡村文化创意开发等一体的综合性文化项目。该工程由全国科技振兴城市经济研究会、中国气象局气象影视中心、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山东省土地发展集团、尚农智库联合发起实施,主要内容包括通过建设“印迹乡村档案馆”,为个人和机构提供乡愁文化资料在线存储空间,搭建地缘乡村文化交流和大数据服务平台;挖掘乡愁文化内涵,组织“印迹乡村之旅”活动,引导城市居民关心、关注、支持乡村建设;实施“印迹乡村发现”计划,组织乡村文化创意大赛,挖掘乡村文化产业价值,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着力营造全社会参与乡村振兴的社会氛围。
会议指出,农业文化遗产是乡村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愁的重要载体,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与丰富的生态文明内涵;遗产地与政府、企业、旅游部门、社区百姓之间存在依存关系,并与气候条件紧密相关;农业文化遗产如何“在发展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是一个重大议题。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目前农村中已经见不到年轻人和中年人了,甚至连留守儿童都没了,他们也随打工的父母到城市里上幼儿园上小学了。只剩下老年人留守在农村。一些经过奋斗、拼搏已经在大城市的政府机关或大学校里有了稳定工作的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说,现在过年我都不想回农村了,更多的时候把父母接到城里来团聚。我回家就是为了看父母,可是当地政府机关每天轮流请我喝酒,我实在不愿意,然而不去又不行。对于广大的普通打工者而言,一年里也就过年回家热闹几天,连麦收、大秋都不用回家了,花点钱请人用收割机、播种机等机器就全弄妥了,比自己回家误工扣钱还合适。如果不能解决农村目前的状况,落实印迹乡村文化,农业文化遗产都难以实现。
这次会议是一个好的开端,有良好的意愿,就会不断地完善。我们期待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