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五〇一)白浮泉遗址

标签:
白浮遗址正在修复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五〇一)白浮泉遗址








最左侧的那个龙头不吐水










2018年1月11日昌平区长张燕友在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到:大运河白浮泉遗址在昌平城南街道化庄村东,为元代大运河源头。现存龙王庙、九龙池等文物建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浮泉亦称为神仙泉。《元史》中曾有记载:“山麓有裂隙泉,昔日出水甚旺。”泉与大运河有着很紧密的联系。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朝廷派郭守敬巡察水利。他经过详细勘测,发现了白浮泉的利用价值,回来后,便把多年对水利调查研究的成果,归纳为十一项建议,向朝廷禀报。第一条便是彻底改变大都地区的水源问题,大胆提出建议:“上自昌平县白浮村引神山泉西折而南,过双塔、榆河、一亩、玉泉诸水,经甕山泊至西水门入都城”。《元史·河渠志》:“南汇为积水潭,东南出文明门(今崇文门),东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最后“入于潞河,以便漕运。”元世祖忽必烈非常高兴,对这一方案给以极高的评价,立即表示:“当速行之”,并下了一道特殊的命令:“丞相以下皆亲操畚锸倡工”,多大的领导也要带头干活;且“待守敬指授而后行事”,一切还要听从郭守敬安排。这给郭守敬以极大的支持。
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为引水济漕,解决大都城的漕运,上奏元世祖引白浮泉水作大运河北端上游水源,至元二十九年(1292)白浮堰建成。在旧时郭守敬修建通惠河之初,曾开凿金口河,以永定河水作为运河水源。但是,永定河水极其浑浊并且难于控制,于是,郭守敬改变水源,引“燕北之水,南下济京”。这里所说的“燕北之水”就是白浮泉之水,燕山脚下的白浮泉便成了北运河的源头之一。
郭守敬开凿渠道引白浮泉水,顺自然地势,西折南转,绕过沙河、清河的河谷低地,经今昆明湖之前身瓮山泊,流注大都城内积水潭,经积水潭再流入通惠河。充沛的白浮泉水保证了通惠河稳定的水量,使得南来漕船可以经通惠河溯流而上直抵都城。
白浮村海拔是60米,翁山泊即昆明湖的海拔48米,只有12米的差距,水渠蜿蜒25公里,这不能不让人惊叹郭守敬精密的测量和计算。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条由郭守敬在七百多年前设计的引水渠行走路线与60年代修建的京密引水渠的路线基本一致,有些地方完全是重叠的。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建成白浮堰,引白浮泉水作大运河北端上游水源。白浮泉又称龙泉、神山泉。元末明初,瓮山泊以北的白浮泉引水渠道被毁,水渠断流,然而白浮泉水流不止,遂建水池,由花岗岩沿山壁砌成。白浮泉喷水口共有九个,喷水口处设有青石雕刻的汉白玉石龙头,水流从“龙口”中喷射出来,谓之“九龙池”,形成“九龙戏水”的美景。明洪武年间在龙山山顶建“都龙王庙”,为祭祀、祈雨之用。庙坐北朝南,由照壁、山门、钟鼓楼、正殿及配殿等建筑组成。院内遗存明、清碑刻五通。遗址已部分修复,泉已干涸,保存有明代汉白玉池与九个石雕龙头。
夏日游龙泉山
十里沙平出郭长,翠微一点拥僧房。
日迵水榭晴溪绿,雨散山门杂树香。
卧爱苔痕生座石,醉宜和气入流觞。
飞禽不去游鱼静,疑是相同趁夏凉。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九龙池的龙头早已不再喷水,泉流干涸。1958年修建十三陵水库时,切断了白浮泉上游的水源,从此白浮泉水逐渐消失了。从元朝开始算,七百多年,昌平最副盛名的景致消失了,明清两代的燕平八景——龙泉喷(漱)玉逐渐的淡出人们的视野。1990年白浮泉遗址被列为北京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龙王庙和九龙池也得到修缮,其周边又恢复了往日山清水秀的面貌。遗址在修复的同时,龙泉山上也新建了一座仿元代风格的碑亭,用于纪念白浮引水济运之事。
据称,九龙口旁有一间很小的神龛,门两侧有一幅对联:“九江八河天水总汇,五湖四海饮水思源”,门楣上书“龙泉岛”。后来一商局修建时,龙泉岛神龛变成了一座仿元代的亭子。
据称,现在这九个龙口不是龙山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整修九龙池时,不知从那里搬来安上的。如果开泵就能八龙喷泉喷水,确切的说最东面的龙口并不喷水。
据媒体报道:在修缮期间,遗址公园会分期封闭,还会对原龙山度假村内的非文物建筑进行改造和部分拆除,待主体建设及文物修缮完成后,白浮泉遗址公园将免费开放,到时会向社会公布。
公交路线:从德胜门西公交场站乘883路经过9站到达水屯桥北,步行210米到水屯市场,换乘昌55路经过4站到化庄,步行约1.3公里,到达终点。全程36.8公里,用时2小时